‌·
分享到:

黎芳:从广东高明走出来的近代中国摄影先驱

——黎芳长期被误读为“赖阿芳”,他在香港创建的华芳照相馆留下众多珍贵作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20日        版次:GA12    作者:邓辉粦

  广州海山仙馆主楼。在今荔湾湖公园一带,已经不存。摄于1870-1875年。

  福建武夷山玉女峰,星村茶市附近。摄于1869年。

  两个年轻的香港妇女。约1870年摄。

  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所藏《黎芳中国摄影集》内的黎芳自拍照,相片下方有黎芳中英文签名。摄于1869年前后。

  肇庆鼎湖山瀑布,是鼎湖山飞水潭瀑布右股水的全景。摄于1870年。

  台风过后的澳门大三巴。摄于1874年。

  北京各国驻大清公使合影。摄于1879年。

  广州大北门,今已不存。摄于1870-1875年。

  福州金山寺。摄于1869年。

  香港帆船。摄于1880年。

  □特约撰文:邓辉粦

  1  被误读为“赖阿芳”和“阿芳照相馆”

  黎芳(1839-1890),中国摄影的先驱和巨擘。当代中国人知道这位中国早期杰出的摄影家,是从他的错误的名字——“赖阿芳”开始的。把黎芳称为“赖阿芳”的始作俑者可能是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此书编者看来只是根据英文“Lai Afong”,把它翻译为“赖阿芳”和“阿芳摄影社”。

  2008年9月25日至10月24日,《1860-1930:英国藏中国老照片》展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展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10月出版了同名画册)。展出的500余幅中国近代历史照片中,有70余幅出自中国本土摄影师Lai Afong之手。

  “Lai Afong”是谁?展览的策划者也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沿用了《中国摄影史1840—1937》的译法,称之为赖阿芳。于是“赖阿芳”这个名字更是以讹传讹广泛流传,至今仍充斥互联网和纸质媒体。

  2008年10月31日,广州某报发表一篇题为“蜚声海外红极香港 一代大师或是台山人”的报道。该报称是派记者专程到香港调查的,但调查并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仍称黎芳为“赖阿芳”,认为其“身世成谜”,又称其子叫“赖一真”,甚至怀疑黎芳的一张自拍照“相中人”是否赖阿芳本人。文中也有香港学者称Lai或是“黎”,“可能出自台山的黎氏家族”。

  2014年,对中国摄影史深有研究的泰瑞·贝内特三卷本巨著《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 1844—1979”分卷的中译本出版后,人们对黎芳和华芳照相馆才有比较正确全面的了解。原来所谓“赖阿芳”并不姓赖,也不叫阿芳。其真实姓名是黎芳(Lai Fong)。“A Fong”是其照相馆的英文名,对应的中文名是“华芳”,全称是“华芳映(影)相楼”,摄影界按习惯称为“华芳照相馆”。“A Fong”也指华芳照相馆老板黎芳本人,其对应的中文名自然也是“华芳”。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译本从头到尾译为“阿芳”是不妥的。当AFong作为黎芳本人的名字使用时,这就相当于笔名或艺名,不宜再加姓氏:把黎芳的名字写成“Lai Afong”,结果是被译成“赖阿芳”这种不伦不类的中文名。迄今未见到黎芳本人或华芳照相馆有“Lai Afong”这样的表述。

  2  他是晚清广东肇庆府高明县人

  笔者的朋友张明术先生出于研究目的,辗转从香港大学图书馆找到了黎芳的儿子黎乙真的讣告,其中有许多重要信息。

  黎芳的儿子黎乙真“大阿阇梨”是香港佛教真言宗男居士林的创办人(创办于1926年),他辞世后,居士林以“法弟张圆明(黎乙真妻,香港女居士林创办人)暨男女居士林弟子众等”名义发了一份隆重的讣告,正文共11页,详细叙述了“大阿阇梨住世事迹”。其首页云:

  “大阿阇梨姓黎氏号乙真,其先端州高明人。父讳泽田公,当太平天国时避乱至香港,遂家焉。值英人某剏设摄影馆,以泽田公能英语,聘为佐。久之传其术,自设华芳影相肆。吾华侨之业摄影术者,实以此为嚆矢。”

  这讣告首先告诉我们:黎芳还有一个名字叫“泽田”,这应该是他的谱名或谥号,其生前未见使用。

  讣告说得很清楚:黎乙真的先人(包括其父黎芳)是“端州高明人”。历史上的端州,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辖区包括今日肇庆、云浮部分。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分肇庆府的高要苍步、清泰等24都,另置高明县——这是高明正式建县之始。到清朝结束,高明一直是肇庆府下属的一个县,端州可谓肇庆府之别称。所以,说黎乙真“其先端州高明人”固然没有错,但对其父黎芳而言,准确地说应该是晚清广东省肇庆府高明县人。

  讣告说黎芳于太平天国时到香港避难。“太平天国时”指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广东还发生了洪兵起义和土客械斗,黎芳正是因此到香港避难的。

  洪兵起义的浪潮波及黎芳的家乡高明。同时,高明县也是绵延十几载(1854年—1867年)的土客大械斗的重灾区之一。黎芳就是在这种遍地干戈、万山鬼哭的情况下避难香港的,时间大约是咸丰五年(1855年)。

  3  1870年4月11日“华芳”正式开张

  1842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黎芳来到香港时,香港已被殖民统治十余年。黎芳在香港闯荡的最初几年,凭借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学会了英文,这为他的生计和事业打下了重要基础。后来,他选择了与他同年诞生的摄影作为职业。

  黎乙真讣告说:“值英人某剏(chuàng,同创)设摄影馆,以泽田公能英语,聘为佐。”这是黎芳入行摄影之始,时间大约是1859年,黎芳20岁左右。“能英语”为他入行摄影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干差不多就是10年。其间的1865年至1867年,黎芳曾在西尔维拉照相馆工作。华芳照相馆1870年代拍摄的一些名片小照,背面都有“华芳,原西尔维拉照相馆摄影师”的钤印。西尔维拉照相馆的前身是哈尔西照相馆,它在1865年6月被西尔维拉买下。1867年初,西尔维拉又被转卖给在那里工作不久的威廉·弗洛伊德。

  在这10年中,黎芳逐渐学习和精通了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具备了独自创业的条件。

  1869年,黎芳可能已从某家照相馆独立出来,自己带上笨重的湿版照相机,前往八闽之地的福建省。他要创作一批史所未见、惊艳世人的摄影作品,作为与未来顾客和观众的见面礼。

  1870年4月1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华芳照相馆在香港正式开张。此前两天,即1870年4月9日,黎芳在《香港孖剌西报》上首次刊登广告:“大量出售福州以及闽江一带远至星村的风景照片。照片已经装裱,并有相册两种。……鄙馆周一开张,有意者请垂询华芳(A-FONG)。”

  查《万年历》可知,1870年4月9日是星期六,“周一”即是4月11日。

  4  开业就推出福州、闽江、武夷山照片

  华芳照相馆是有备而来,一开张就隆重推出前所未有的福州、闽江及武夷山照片,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照片,有已装裱好的散片,也有编辑为成套照片的相册。摄影史专家泰瑞·贝内特对广告中提到的两种相册均有收藏。

  黎芳是最早拍摄福州、闽江、武夷山照片的中国摄影师,尤其是武夷山风景,黎芳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拍摄者,没有之一。

  1869年,黎芳到五口通商口岸中最重要的城市福州,拍摄风景和为中外商人拍照。拍完福州的各处风景之后,黎芳又溯闽江而上,经著名的水口河段,抵达西溪与建溪的汇合处延平府(今南平市延平区)。然后再溯建溪而上,经建瓯、建阳到达崇安,也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市。一路风光无限,黎芳忙不迭地拍摄。到了武夷山,黎芳又以风景绝佳和茶业盛产地的星村(今星村镇)为中心,拍遍了武夷山的诸多景观。

  福州西南永泰县有一处寺庙叫方广岩寺,它位于永泰县(清朝时叫永福县)城东约20公里的葛岭山腰。据《闽都记》载,它开辟于五代,是一天然岩洞。洞中有始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殿、僧寮、梦亭、香积等。1869年,黎芳在游览完闽江、武夷山返回福州之后,曾到方广岩寺游览拍摄。黎芳一行雇船溯大樟溪而上,至濑下泊船登岸,雇牛车运送摄影器材至方广岩山脚下,再雇民工抬上山去。从大樟溪到方广岩寺,黎芳一路拍摄。

  1868年从东南亚转到香港经营摄影业务,也是黎芳竞争者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看到华芳照相馆的这些照片后深为折服。所以一年之后,约翰·汤姆逊也来到福州,沿着黎芳的足迹,几乎是到黎芳拍摄过的所有景点,包括山路崎岖的方广岩寺,进行了拍摄。不过汤姆逊的闽江之行,并未到达武夷山。1875年前后崛起于福州的同兴画楼(照相馆),更是深受黎芳的影响,所拍摄的福州、闽江、武夷山照片,无论景点的选择、机位的确定、构图风格等等,都与黎芳的照片有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给今天的研究者对这些照片作者的判定带来一定的困难。

  5  拍遍省港澳及广东各地

  1870年5月25日,华芳照相馆在香港《德臣西报》刊登广告,谓该馆“备有大宗福州、香港、广州与汕头风景照片”,请顾客赐览。从这个广告可知,华芳照相馆的“有备而来”可谓准备充足,开张才一个多月,出售的照片就从福州风景照片扩大到香港、广州与汕头的风景照片。

  华芳照相馆开设于香港,拍摄本埠的景物不在话下。广州是黎芳家乡所在省的省城,是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与香港关系密切,来往交通方便,黎芳多次前往拍摄实属必然。华芳照相馆拍摄的广州照片数量也很大,从笔者收集到的照片看,数量至少在300幅以上,可以说是“拍遍广州”了。

  黎芳很可能是拍摄福州、闽江、武夷山之后返回香港时拍摄汕头的。在1875年台湾之行中,黎芳亦曾再次到汕头拍摄。在黎芳拍摄的汕头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座建筑的阳台上,挂着华芳照相馆(AFONG)的招牌。这说明华芳照相馆后来在汕头设有分店。

  1872年1月2日华芳照相馆在香港《德臣西报》刊登广告:“诚邀赏鉴 大宗福州、汕头、香港、广州、澳门风景照片以及/广东西江风景照片。”从这则广告可知,短短一年多时间,华芳照相馆发售的照片除了福州、汕头、广州的照片,又增加了澳门和广东西江的照片。在广告中,还用“另起一行”的形式对新推出的西江照片加以强调。从广告推知,大约在1870年后半年和1871年,勤勉的黎芳已到澳门和西江拍摄。

  黎芳拍摄的澳门照片,据笔者所见,主要为澳门南北景和大三巴、妈祖庙、白鸽巢公园、圣珊泽宫等景物影像。

  1870年,署理粤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包腊夫妇一行到西江一带游玩,邀请懂英语的摄影师黎芳随行摄影。他们从广州出发,经水道进入西江,一路游玩,最远到达广西梧州。其间,游览了鼎湖山、七星岩和西樵山等风景名胜区,给我们留下了西樵山、鼎湖山瀑布、七星岩、锦石山(德庆县)、梧州及西江江景等多幅照片。

  黎芳还沿着汤姆逊的足迹,拍摄过美丽的广东北江。华芳照相馆的拍摄题材无止境,地域也不断扩大。在1880年代,黎芳还拍摄过琼州府海口的两座炮台。这也可以说是循汤姆逊的足迹而来,因为汤姆逊在大约10年前也拍摄过这两座炮台,不过两人的机位和角度完全不一样。

  1874年9月22日至24日,一个强台风在珠江口附近登陆,先后吹袭香港及澳门,远至广州亦受其害,史称“甲戌风灾”。风灾过后,华芳照相馆拍摄了一套香港和澳门受灾景象的照片,相册的标签上这样说明:“以下图片展示了香港和澳门在台风过后的景象。它们是迄今对本次台风事件的最大规模、最完整和详细的作品集。”

  1878年4月11日,广东省城广州亦遭遇大风袭击,房屋大批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黎芳再次发挥其纪实摄影的特长,及时真实地记录了风灾情况。从照片中看到,广州西关一带,屋顶被掀,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城市变成废墟,仿佛世界末日。这是广东摄影史上最早的自然灾害记录。

  华芳照相馆不但用照相机记录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也记录重大的社会事件。

  1883年8月12日,粤海关英籍副验货员罗近在宿舍(位于沙面)饮酒后,开枪打死一名中国男孩,打伤两个中国人。9月10日,英籍“汉口”轮停泊广州西堤佛山码头,船上葡萄牙籍巡更迪安斯将中国旅客罗亚芳踢落水中淹死,“汉口”轮载凶手离岸。两起事件,激起广州群众的新仇旧恨,他们不顾清地方当局阻挠,冲进沙面租界,烧毁英商制冰厂及外国人房屋十余间。事后华芳照相馆用照片作了“报道”,拍摄了事件发生后沙面一些建筑损坏的情况,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应有的历史记录。

  6  跨海拍宝岛,北上摄京华

  1875年秋天,黎芳前往宝岛台湾拍摄。与黎芳既竞争又惺惺相惜的约翰·汤姆逊曾于1871年游览和拍摄台湾。但黎芳这次台湾之行,拍摄的地点和对象与汤姆逊都有所不同。

  1875年11月25日,黎芳返回香港后,上海英文报刊《北华捷报》进行了报道,报道还提到他曾在鼓浪屿拍摄了当地居民肖像与厦门租界的照片。

  1879年秋,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举行季度外交会议,黎芳应邀专程前往北京,为外国公使拍摄了系列合影。黎芳的北京之行颇引人注目,多家媒体作了报道。《伦敦与中国新闻纸》1880年1月19日报道说:“本季外交会议结束,十二位外交大臣与负责人合影留念。摄影师华芳从香港来,拍摄了很多出色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皇帝参加会议典礼时所坐的龙椅。椅子镂空上漆,背后镶嵌着祖母绿宝石。”《伦敦与中国快报》1880年7月23日报道说:“近日,我们注意到,于去年秋天在北京举行的外国外交会议上,香港摄影师华芳曾为外交大臣拍摄过一张合影。我们已收到这张照片,觉得它拍得非常好。”

  黎芳这次北京之行,不但利用香港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以及他和英国外交使团的良好关系,拍摄了各国驻大清公使及使馆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广泛拍摄了北京的风景名胜,包括北京内外城街巷、西郊皇家园林和明十三陵。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北京及周边摄影集》,完整地保存了这些照片。该摄影集内含95幅照片,大部分都有编号和中英文说明。

  对于《北京及周边摄影集》中的照片,不少老照片爱好者甚至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不大相信是黎芳亲自拍摄,认为是华芳照相馆雇请的外国人代庖。著名的老照片研究者徐家宁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中坐在马车上的人就是黎芳本人。这就说明,黎芳去过北京,华芳照相馆北京部分的照片都是出自黎芳本人之手。

  这次北京之行中,黎芳沿途经过天津、烟台、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都进行了拍摄,都留下了照片。

  对于黎芳和华芳照相馆最后的结局,笔者将另撰文叙述。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