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捕现场民警集体“说谎”,体现执法温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8日        版次:GA02    作者:杨朝清

  街谈

  近日,浙江嘉兴市海盐县警方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张某是犯罪嫌疑人。派出所民警们找到张某家中,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了张某妻子和两个年幼孩子。民警们收起了警察证,集体“撒谎”:“我们是你老公的工友,来问一些关于工地上的事情,马上回来的……”张某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默默跟着民警出了门。

  “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第一反应就想着不能让小孩看到他们的爸爸被抓走。”执法民警这样想……

  “善意的谎言”也好,“柔性抓捕”也罢,面对需要抓捕的嫌疑人,警察们融入了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不仅呵护了一位父亲在孩子们面前的形象,也保护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样的善意和温暖,让执法活动更具有感染力。

  成年人多次盗窃作为一种违法行为,显然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警察们上门抓捕嫌疑人,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不愿意当面抓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伤,“善意的谎言”的细致与柔软,不仅没有损伤法律权威,反而让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性温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温暖的港湾。面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嫌疑人,警察选择了角色隐匿,伪装成嫌犯的工友,没有给嫌犯戴手铐……在守卫公共规则和呵护未成年人、保护一位父亲之间找到了过渡地带和缓冲空间;面对警方“善意的谎言”,嫌疑人心领神会,双方默契地在嫌疑人妻子和两位孩子面前进行了一次善意的“表演”。既保证抓捕任务顺利完成,也兼顾了嫌疑人的心声,还避免孩子们受到“二次伤害”;这种“柔软的力量”,让法律更有使用价值。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显然离不开共识性的公共规则。那些因一时的轻率糊涂而误入歧途的违法者,既需要“自我救赎”,也需要公众给予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善意的谎言”本质上也是一种教化,能够让嫌犯产生心理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转变,从而有助于他们洗心革面、重回正轨。

  “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柔性执法,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让违法者在感受公共规则温度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公共规则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父母的角色扮演,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善意的谎言”竭尽全力减少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彰显了难能可贵的共情能力。虽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在一些具体而微的事件上却可以产生共情。

  以最大的善意来呵护未成年人,让执法过程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善意的谎言”在规则严肃性与执法人性化上面实现了平衡。 □杨朝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