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里的大学旁听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17日        版次:GA15    作者:姚一鸣

  □姚一鸣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是一本日本学人的日记,因日记中有作者与当时中国学者、作家等的交往,而备受关注。目加田诚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之一,1905年出生,1933年任九州帝国大学副教授,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一年半的时间,受官费资助留学北平。目加田诚写有这一段留学生涯日记,日记起笔于1933年10月14日,停笔于1935年3月4日,记录了他在北京留学期间的读书生活、听过的课、与中国学人的交往,以及遍布书肆、大学、景点。读《目加田诚北平日记》,发现这本书最大特点是由日本九州大学静永健教授的团队对整部书加了极其丰富详尽的注释。

  为一本日记做这样详尽充实的注释,好像以往的中国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印象之中,解放后出版的《鲁迅日记》有较为详尽的注释。当然,目加田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能与鲁迅相比,但日本九州大学静永健教授率领的团队对《目加田诚北平日记》的注释,一方面可以还原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细节,同时也使这部日记有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其注释部分篇幅甚大,也构成了这本日记的最为吸引人之处。

  下面试举两例,从中窥见《目加田诚北平日记》正文与注释部分的有机融合,及其学术价值所在:

  (1934年)十月二日:整天不见太阳,更觉气候寒冷。上午,又去中国大学。下午,奚、常两氏。周丰一君来,带来北大旁听生(注)的缴费收据。读完《三十三年落花梦》(汉译本)。

  (注)北大旁听生手续:当年的留学伙伴小川环树说过,“北大课一般不让留学生旁听,最后是托周作人介绍才允许我们旁听的。”(《小川环树著作集》第五卷,筑摩书房,1997年,430页)。这以后具体的手续似乎是他的儿子周丰一帮着办成的。

  (1934年)十月五日:上午六点半,七点半出门,(与小川君一起)去中国大学旁听。八点至十点,听孙人和氏的‘词学及词选’。大家都说孙氏(盐城人)的课很难懂,没想竟到这种程度。听讲课(没有复印讲义),那些本来熟悉的人名、书名、以及其他的事项几乎都没听懂,实感渺茫无措(注)。

  十点至十二点,听陆宗达的‘音韵原理及其沿革’。这个人的讲课正与孙氏相反,讲话都能听懂,而讲义内容却全无兴趣……一点至三点,听吴承仕氏的《说文》。此人讲课的难懂度处于前两位之间。有听懂的,也有不懂的,但内容大致可推测反而感兴趣。深感汉语之难懂啊!……

  (注)旁听的回忆:有关留学时的大学课程,后来作者回忆:“中国大学有文字学的吴承仕,词即填词学有孙人和等老师。但多数是江苏出身的老师,孙人和是扬州盐城人,他的话一点也听不懂。当时北京的大学在各个授课时间里都会事先分发印刷的讲课内容,叫讲义,用这些讲义和黑板上写的字几乎都能理解。有一次一个坐在我旁边的学生,碰了一下我的手肘问:‘现在讲到哪儿了?‘我说:‘这儿呢。’他马上说:‘哦,这里啊。’就跟上讲义了。同是中国人,北方的学生也听不懂南方话。当然也有用很标准的北京话上课的年轻老师,这些人的讲义反而一点都没意思。”(《大学》,收录于《随想 由秋向冬》)。小川环树也回忆当年听课的艰难,写道:“(孙老师)上课前会事先分发讲义,如果只有教科书的话,他在说些什么,我们一点儿都听不懂。”(《小川环树著作集》第五卷,434页)。

  这是一段日本留学生在大学旁听记录,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史料,包括目加田诚本人的文章及好友的回忆,如此详细的脚注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编,凤凰出版社2022年3月版,88.00元。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