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三地专家探讨20世纪广东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及海外传播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09日        版次:GA09    作者:周佩文

  南都讯 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饶泳欣 20世纪,广东中国画发展在传统社会变革转型的语境下,展现出“风气之先”的姿态,有积极创新、融汇中西,也有对传统精粹的呼唤,形成强劲势头,与京津地区、海派三足鼎立引领中国画坛,人才辈出,是广东文化艺术闪耀的一颗明珠。

  为梳理、探讨此时期广东中国画发展历程,同时展现广东中国画的海内外传播,由广东省科技厅“海外名师”项目支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艺耀大湾——20世纪广东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及其传播”系列讲座于日前在线上举行。系列讲座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陈烨召集,香港理工大学驻校艺术家黎明、澳门美术协会艺术顾问陈继春、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刘湘滢、暨南大学博士Giacomo Bruni、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童宇、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分别展开专题学术讲座。

  香港理工大学驻校艺术家黎明少年时得到高剑父指导画艺,多年任其助手,因而得以了解高剑父的艺术教育路向,黎明在《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高剑父的艺术教育》讲座中谈到高剑父毕生致力岭南画艺的推广、宣扬、承传、培育青年等,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澳门美术协会艺术顾问陈继春的《广东绘画的转变——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从地域性美术史角度出发,简单回顾了清代以前的美术状况,广东在19世纪中叶画坛仍然受到省外影响,至黎简、谢兰生开始,广东绘画出现本土化情况,居廉在十香园授徒,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先后负笈于日本,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折衷派”,影响全国,他同时剖析了研究中的细节材料,辨证了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刘湘滢在《高剑父的市场推广艺术》中以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非非画报》《良友》《北洋画报》等刊物和信札材料考察了高剑父在媒体中的自我表现,通过战略性地向媒体供稿以达成宣传目的,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并通过媒体将自己的名气从广东地区传播到上海、天津等北方城市。

  暨南大学博士Giacomo Bruni展示了许多高奇峰海外展览研究材料,他在题为《高奇峰的海外展览及教育思想》的分享中讲述了高奇峰作品在欧美的展出情况,包括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多地举办的国际展览等,还特别关注了高奇峰去世后,移居美国的张坤仪组织的美洲巡回展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童宇的《广东人在北京:清末民初北京的粤籍官员、书画家和鉴藏家》关注了光绪中到北伐前广东官员“北漂”的鉴藏、艺术情况,分别讲了光绪中至戊戌变法期间的张荫桓、李宗岱、梁于渭等;清末新政至民国初年的沈宗畸、辛耀文等;民初至北伐时的颜世清、叶恭绰等三代人在北京的鉴藏与艺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在《守望传统与借古开新——二十世纪文化语境中的国画研究会》梳理了国画研究会的历史以及重要艺术家的情况,分析了国画研究会的弊端,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最后强调国画研究会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操作程序,可惜未能延续,他们的经验是近现代美术的一笔文化遗产,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岭南画派纪念馆原副馆长韦承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胡宇清、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黎丽明分别担任系列讲座学术主持。在交流环节,岭南画派纪念馆原副馆长韦承红提到通过对材料的深挖可以看到岭南画派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有着广阔的历史使命感,并不是局限于某种表现形式的地域性绘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有感于清代以来广东美术史的梳理研究,及至当下的收藏趣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希望今后继续搭建这样的学术平台以促进更多交流;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胡宇清在回顾讲座的主要内容后对研究的新材料挖掘和拓展探讨给予赞赏;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黎丽明简单梳理了明清以来广东书画鉴藏的情况,期望未来能看到20世纪相关研究的成果。

  本系列讲座的召集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陈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系列讲座在梳理、思辨与探讨中展现了6位海内外研究者们的学术成果,体现出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的亲密联动。她说:“厘清历史才能开拓未来,本系列讲座希望能从追本溯源中继续推进广东美术研究,也希望以此加强三地学术交流、提升艺术研究气氛,激发未来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