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如王龙友的《西夏文字典》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02日        版次:GA15    作者:高山杉

  □高山杉

  中国研习西夏文者,莫不知有李范文编《夏汉字典》和《简明夏汉字典》,却少有人知本土西夏学的创立者王静如(1903-1990)曾在其幼子王龙友的协助下也编过一部《西夏文字典》,只是迄今未见出版。聂鸿音在《打开西夏文字之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7月版)里说过:“……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王静如……在研究所例行的年度科研计划申报当中,他年复一年地把编制‘西夏字典’作为次年的任务,一直申报到他逝世为止。”其中所提“西夏字典”就是那部《西夏文字典》。聂书虽然语含讥讽,但内容却非向壁虚造。随着近年民族所的大批档案流散到孔夫子旧书网,就给了我们一窥王静如是如何把编制《西夏文字典》作为次年任务年复一年加以申报的机会。

  我见过的最早提到《西夏文字典》的民族所档案,是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在1979年5月15日发给王静如请他填写的《会员科研情况登记表》。表由王静如亲笔填好后寄还(信封还在),大概于同年6月18日被该学会收到(据表上铅笔所标日期)。在“今后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有何计划与设想”一栏,王静如这样写道:“现正由王龙友协助编著修改62万字的西夏文字典。最近合作写出西夏文音系导言及正字等论文4篇。将来文字研究完毕,要从史料入手作历史研究。更愿联合数十位民族史语研究者,合写一套民族史语丛书。”“西夏文音系导言及正字”指《西夏文音系导言》和《西夏文字创制的时间和西夏文正字》两文。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2017.12.30-2018.5.4)曾展出朴庐藏王静如填写的《中国语言学会会员表》,无填表日期。从表中“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一栏写有“约1981年末,可完成西夏文字典第二稿(60余万字)”推测,至少是填于1981年年底之前。《西夏文字典》的字数此时已由1979年时写的初稿字数(见下文所引访谈记)62万字变为第二稿的60余万字。

  时间上紧接的是王静如于1981年12月29日填写的《一九八一年个人研究成果登记表》二纸和王龙友(当时在民族所民族史室资料组工作)于同一日期填写的同样表格二纸。王静如在该表第三部分“内部印刷或完稿待印的著译和资料”(在第二纸上),除了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邀请而写(1981年12月完成)交社科院考古所处理的《西夏文石刻》一文(后刊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外,还填有待完成的《西夏研究》第四辑(20余万字)和《西夏文字典》(60余万字),同时备注“参加者有王龙友”。王龙友则填有参加待完成的《研究》第四辑和《字典》(两书字数同上)的编写工作,同时备注“由王静如教授主持编写”。《研究》第四辑应是王静如在民国时所编《西夏研究》三辑之续。

  记录《字典》在1982年编写情况的文件未见,往下就是王氏父子于1983年3月8日合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计划表》一纸。在“研究项目(包括外出调查等)”一栏,填有“《西夏文字典》”“《西夏研究》第四辑”和“1983年—1985年南方古代民族史”三项。其中《字典》将于1985年完成。《研究》第四辑也将于同年完成,其主要内容是“西夏语音系和文法”。表末组长、室主任和所长意见栏有李佩娟、史金波和杜荣坤签署的同意意见。

  上表填完不久,《光明日报》第12191期(1983年4月15日)第2版就以《攀登西夏学之塔的父子俩——访王静如教授和他的助手王龙友》(余传诗、李蔚撰文,附成静平摄照片“王静如教授和他的助手王龙友同志潜心研究西夏学”)为题对此事做了报道。现将与字典编纂有关的内容节引一下:“这是一部八开张、一千页之厚的《西夏文字典》手稿……眼前这部即将修定(订)完毕的《西夏文字典》初稿,共收入西夏文六千多字。每个字都用国际音标标出了发音;丰富的例句向人们揭示了西夏文的构词和组句……编篡(纂)这部字典的是父子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八十岁的老教授王静如和他三十三岁的小儿子王龙友……他(王静如)认定,当务之急是把自己所掌握的西夏文字先编写成一部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书《西夏文字典》……他,多么需要学术上的接班人和得力的助手啊!王龙友一直不出声地在一边听我们谈话。这时他开口了:‘我那时二十出头,在家待业自学。看到父亲年迈体弱,工作量又大,就帮助抄抄写写,后来又向父亲学习西夏文专业知识,边学边干……’,两代人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一九八〇年,民族研究所派王龙友同志为王老的助手。目前,王教授父子在对字典进行加工修改的同时,又在研究西夏学的新课题,攀登新的高峰……”

  1983年4月24日上海《新民晚报》第2版又据《光明日报》的报道刊出《死寂几百年文字重获生命〈西夏文字典〉编成王静如以毕生心血破译“天书”》一文。1983年6月出版的《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刊出岳晓峰写的《王静如教授访问记》,里面也提到《字典》的修订和《研究》续辑的编写。关于《字典》,该记写道:“这部书的初稿在七五年搞出来,大稿纸近一千张,六十二万字。共收西夏文字六千余个,每字下有读音、释义、词语举例等项,现在作系统修订也是艰巨的工作。西夏文字在五六十年前还是一种基本无人知晓的死文字,现在不仅字义,连语法、读音都比较清楚了。目前我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古音。协助我编订的是我的助手王龙友同志,他对西夏文字、历史很有兴趣,八〇年民族研究所派他做我的助手,工作挺认真。修订工作的要求是,质量要提高,字数要减少。原有的词语举例现在要反复精选,其余删掉,不然出了书部头太大价钱太贵,读者买不起。还要改革检字法,这也很要紧,使读者查找方便。总之要考虑读者的方便和需要。这项工作相当艰苦,计划至八五年完成。”《研究》计划编出第四第五两辑,前者主要包括音系和文法两部分,后者的重点是西夏史。

  约在《光明日报》报道发表一年后,王氏父子于1984年2月20日填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计划表》一纸,在“研究项目(包括外出调查等)”栏填有“《西夏文字典》”“《西夏研究》第四辑”和“华东地区古代南方民族调查”三项。《字典》的主要内容是:“这是一部标出发音,解释字义,举出例句,注明出处的较全面的西夏文汉文字典,共收集西夏文六千余字。”此书(手写本)将以专著的成果形式于1985年完成,约计字数50万。《研究》第四辑的主要内容是:“包括三部分,1、音系(全文),2、文法简述,3、有关西夏语文部分。”此书(手写本)也将以专著的成果形式于1985年完成,计字数20余万。表末室主任意见栏有卢勋的签字。

  不过到了1985年,《字典》和《研究》第四辑并没有按时完成。在王龙友填写的1985年度《科研工作考核表》上,两书都被写进“半成品”一栏。在“本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年终总结(由本人填写)”一栏,王龙友写道:“在王教授的指导下,为充实和完善《西夏文字典》做了大量工作,增改的资料有60余万字。目前正在完成《西夏研究》第四辑的编写工作(内容包括西夏语音、语法、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从此往后一直到王静如去世(1990)前的成果登记表、研究计划表和科研考核表虽然至今未见,但我们却能看到一纸王静如于1984年12月写的未来5年(1985-1989)工作计划,不仅《字典》仍然列于完成和出版的计划内,而且《研究》还扩充到了第六辑。该计划中与《字典》和《研究》有关的内容如下:“有关西夏研究部分(由王龙友协助):1)《西夏研究》第四、五、六共三辑,每辑20万-30万字。内容以西夏语言全部和西夏中几个重要问题为主。望《西夏研究》第四、五两辑能先出版。2)《西夏文字典》修改工作完结,并设法出版。”可惜直到王静如于1990年10月2日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字典》还是《研究》的续辑都没能按计划出版。《西夏文字典》的稿本想来还保存在王家人手中,深盼有力者能将其影印出版若干部,为中国东方学保留一份珍贵的学术史文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