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香港人郑志强在番禺创业

如今转型设立平台为港澳青年来穗发展提供服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29日        版次:GA09    作者:郑雨楠 何玉帅

  郑志强将老旧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在入驻企业看到熟悉的缝纫机时,他笑着说自己也曾是熟手工。

  [开栏语] 即日起,南都推出“辉煌25载 我的穗港记忆”系列报道,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年的时间节点上,以在穗香港同胞视角回顾来路、眺望前程。继续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共同创造新的辉煌,是历史赋予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也必将成为一代人的光荣与骄傲。

  “第一次从香港来广州是1991年的7月,一早在香港坐船到莲花山码头,再转当地的公交来到钟村,当时沿途的农田和蔬菜已经进入待收割的阶段,也有不少地方在搞基建。虽然环境比不上香港发达,但充满了生机。”

  打开番港澳同心联谊会会长郑志强的“时光机”,奔走穗港两地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

  郑志强曾是香港知名纺织企业的内地“开荒牛”,两地奔走权衡之后,他选择拥抱内地市场。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从雇员变成供应商,开始内地创业的第一步。时代的洪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淘汰,企业发展式微时,他选择重新出发,投身青创工作,设立平台为港澳青年来穗发展提供服务。他的故事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时代缩影,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香港人拼搏、奋斗的狮子山精神。

  从“开荒牛”到自主创业

  郑志强出生于工薪家庭,20世纪70年代,十多岁的他孤身从福建前往香港投靠亲戚开始了独立谋生。80年代开始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白天是忙碌奔波的打工人,到晚上则是夜校里奋笔疾书的学生哥。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之一,以接受OEM订单为主。随着人工成本增加,80年代起产业开始大规模往内地转移。90年代初,郑志强由公司派遣,来到内地考察设厂事宜。

  他一边带着客商到珠三角看厂找货,一边寻找合适的地块兴办工厂。“在当时,珠三角尤其是东莞吸引了大批的香港纺织企业到那里投资设厂。”然而,郑志强并没有将目光投射在此,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广州番禺。

  在郑志强的眼中,广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彼时的番禺还未投资过热,有一定的开拓前景。考察过程中,当地淳朴的民风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细节往往是最打动人的地方。第一次来番禺考察时,吃午饭期间观察发现,当地人的素质很高,烟头、茶水不会随处丢,就算是用来清洁碗筷的一点点茶水,也会特地拿出去倒进污水盆里。”

  推翻过往的内地印象,郑志强和老板商量后,公司便决定将工厂设在番禺区。1992年4月1日,他只身一人来到番禺开始着手办厂的各项工作。

  通过本地人的介绍,郑志强找到了一处待出租的土地,面积不到两千平方米,就在现祈福新村地块附近。从一块平地开始找施工队搭建厂房,到买设备、找工人,约6个月的时间便投入生产,“那时只要有订单就不怕找不到工人,加上我们开出了500元/月的工资,在当地还是很有竞争优势的,招工时应聘者们更是要排队进工厂。”

  郑志强回忆,彼时生产订单基本通过香港转口到内地加工生产,再销往世界各地。番禺的这间工厂规模虽然是公司在内地开设的最小的,却也是较赚钱的一间。

  1997年香港回归前,公司提出转让部分工厂让员工自己创业独立经营。因为看好内地市场发展,郑志强正式接管番禺厂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

  基于原有的业务基础,除了继续帮前公司完成订单,工厂还同步扩大生产规模,同年在江西开设了分厂。其间虽经历了1998年的金融风暴,但在创业的头五年多时间里,郑志强却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非典时期。

  “2003年疫情暴发后,很多工厂不敢接单,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当地找工作。因为我们已经在江西、湖南和广西等地开设了分厂,这段时间里,生产从未中断,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五年时间里,工厂人员规模从刚接手时的258人扩大到了约3000人,厂房规模从原有的2000多平方米扩大到15000平方米,并迁移到现番禺钟村的地块。

  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从工人排队应聘到货车排队运货,每年生产量达到了200万-300万件,承接的品牌订单不断增加,从欧美到日本,不少服装品牌的产地,就标称来自郑志强的厂房。

  曾成立自主品牌纪念1997

  随着时代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也随之上涨。郑志强深知,在应对成本上涨这个命题中,仅靠不断地迁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的方式不是长远之计。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摸索新的经营方式,2007年,他成立自己的品牌“1997 WELL HONOUR”。对于他来说,1997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香港回归祖国,我开始创业。”

  为了能够打响品牌的市场影响力,2008年,郑志强在香港服装展上特地举办了一场服装发布会,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关注。对于传统产业出身的郑志强而言,从生产管理切换到品牌管理的赛道,需要储备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一方面兼顾生产一方面要思考创新,一只手始终拿不住这么多鸡蛋。加上自主品牌需要全方位管理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当时的条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自主品牌经营近两年后,郑志强按下了暂停键。随之而来的,是更艰巨的挑战。这一期间,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低成本及汇率优势给国内的纺织行业带来了挑战,产业转移情况严重,加上不少内地城市相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压力。郑志强回忆,“2007年-2010年期间,生产成本上涨了约20%,上涨最严重的就是用人成本。虽然2007年后,我们实现了70%的半自动化生产,但盈利情况还是一直走下坡路,产业规模也不断缩小。”随后五年里,郑志强逐步减少内地厂房的规模,将一些广东省外的工厂交由员工接手。

  “我们一直紧贴市场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到精细化加工,一路不断调整,通过缩小规模维持经营,但还是无法减少负增长的情况。”2018年,郑志强在还是未能止损的情况下,关停了所有的生产线。这一次,他决定彻底走出传统产业,“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转型开启新赛道

  劳碌大半生,暂歇脚步后的郑志强将注意力转向了青创工作和创新发展。在《广州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他将老旧的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为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办公场所。

  2021年,郑志强在番禺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与陈元兴等各界港澳知名人士成立了番港澳同心联谊会,为在番禺区内生活居住、求学就业的港澳同胞搭建联谊交流、合作发展平台,协助和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生活和发展。

  “香港的新生代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背景,让他们在融入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认知不足。”郑志强透露,当下他正在努力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工作,希望通过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链接两地的资源优势,帮助香港青年人了解内地社会环境,真实感受国家发展的成果,由此吸引他们到内地求学就业。

  郑志强透露,“同心会成立后,有不少在穗的港澳青年主动加进来,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青年委员会,由青年人统筹组建,适逢香港回归25周年,该委员会也在6月25日正式成立。”未来,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番禺的优势,利用好大学城的青年资源,为港澳青年融入内地发展贡献一份力。

  同题问答

  南都:1997年7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

  郑志强:当天,我在香港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一众爱国爱港的社团乡亲,一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南都:对香港未来发展有何期待?有什么祝福的话想对香港说?

  郑志强:回首香港回归25年风雨历程,随着新一任特区政府成员上任,香港将迎来新的发展。祝福香港,同心合力,共创和谐,各尽所能,再创辉煌。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马晓毅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