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擅自引进、释放、丢弃外来物种或被追究刑责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28日        版次:GA10    作者:综合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来自北美的菊科植物,繁殖力极强,可谓“我花开后百花杀”。 新华社发

  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对擅自引进等作出明确规定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途径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多数入侵物种可在我国找到适宜生存环境,一旦定殖,彻底根除难度大,严重影响入侵地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对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此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未经批准,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依照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条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加快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总的考虑是,坚持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面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水平。从规范引种管理、强化口岸防控和加强境内检疫三个方面对加强源头预防提出明确要求。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主要入境口岸等区域,加快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同时,分类别、分物种制定防控指南,明确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外来入侵物种。

  《管理办法》点击

  每十年全国普查外来入侵物种

  《管理办法》明确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常态化监测。省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扩散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开展防控。

  因培育需要引进苗木需审批

  《管理办法》规定,因品种培育等特殊需要从境外引进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水产苗种等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据审批权限办理进口审批与检疫审批。海关应当加强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法进行处置。

  多措并举推进入侵物种治理

  为有力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治理修复,《管理办法》规定,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危害。

  入侵途径

  伴随着跨境电商和国际快递等新业态,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明显增加。外来养殖品种造成的入侵,有的属于从养殖区域逃逸到自然生境、防护措施没有做好而形成,有的则是由人为弃养造成。

  自然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总体来看主要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三大类。

  自然入侵是通过气流、风、水流或昆虫、鸟类传带,使植物种子、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

  比如,紫茎泽兰、微甘菊、美洲斑潜蝇,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都属自然入侵我国。紫茎泽兰到处疯长,它的种子随风飘,到处传播,非常容易扩散。它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不怕涝旱。

  无意引进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我国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引入,一般是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我国,比如随苗木和插条引进的杨树花叶病毒,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裹挟偶然带入的长芒苋等。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陆永跃表示,无意引进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径。一方面,在开展一些活动时,人类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携带和传入外来物种;另一方面,过去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难以识别潜在的外来物种,从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发生。

  陆永跃介绍,已记录的外来入侵植物害虫中,除了少数几种是从边境自然传入的,其他均为无意引进。

  有意引进

  世界各国出于农业、林业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地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微生物品种。

  包括作为蔬菜引进的尾穗苋、苋、茼蒿,作为观赏物种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作为药用植物引进的洋金花,作为养殖品种引入的福寿螺、牛蛙,作为草坪草或牧草引进的地毯草、扁穗雀麦等,还有为改善环境而引入的大米草——刚开始用于防风护堤,但由于扩散速度极快、繁殖力极强,结果大面积、单一化、高密度地入侵我国沿海地区。

  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物种改变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涉及面越来越广。全国多省份有生物入侵发生,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防治措施

  强化人防技防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农业农村部等5部委于2021年初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这一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基本摸清,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和入侵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加大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发现,不少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治部门反映单位缺少“年轻血液”,技术人员“捉襟见肘”。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夯实基层人防能力,健全外来物种和动物疫病人力监控网络建设,确保有充足、专业的人力。

  利用技术手段完善“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监测预警网络。当前,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实地巡查,在山区陡坡、林地茂密区域则难以有效勘察。专家建议,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网络优势,紧盯重点区域、关注重点时段,突出重点物种,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化技术与手段进行监测和检测。

  建立协同防控

  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物流环节检验检疫,阻断外来入侵物种蔓延“通道”。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事情,必须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部委协作、省际联动,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全面排查,加大防治经费保障,确保防治工作常态长效。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在守好“国门”的同时,协同其他监管部门线上线下齐发力,防止外来检疫性病虫害通过网购、集装箱等现代物流体系蔓延,强化物流环节抽查检测,防止外来有害物种搭上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快车”。

  治理难点

  A 人为加剧传播

  我国有关部门历来重视治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但由于部分基层防控体系薄弱,涉疫产品监管上存有漏洞,治理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记者调查发现,相关问题治理难。一方面,跨境电商和国际快递行业的兴起,使外来物种入侵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部分外来物种可用于牟利,因此一些地方还出现人工种养,加剧了传播扩散。锈色棕榈象属外来高危性检疫性害虫,目前已入侵到广东、广西、海南等多省份。就是这样一种高危外来物种,却被部分养殖户当作具有高营养值的“竹虫”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销售。

  2021年广西共排查发现锈色棕榈象养殖户1095家,涉及13个市82个县区,调查存量达3363.22万只。目前,广西有关部门已对人工养殖锈色棕榈象进行了处置。

  锈色棕榈象养殖产业链中,农户、合作社、企业都有涉及。一些养殖户在养殖之前甚至不知道这是检疫性害虫。而部分养殖户即便有所了解,仍在高利润诱惑下铤而走险。南宁市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一斤幼虫大概卖40元或50元,养殖成本就几元钱。”

  植物检疫条例等规范规定,划入松材线虫病疫区内的松树禁止砍伐售卖。涉疫木材一旦流入市场,将会成为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源头之一。但记者发现,在广西桂平市,去年以来就刑事立案乱砍滥伐松树案件25起,刑事起诉14人,打击处理违规加工疫木企业2家。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有教授提醒,当前各地“爬宠”“异宠”生意火爆,其中风险不小。像巴西龟等“横行霸道”的外来入侵物种如被遗弃、“放生”、逃逸等,将给我国本土生物种群和公共卫生防疫带来巨大安全风险。

  B 被海关截获的仅是一部分

  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致管控难度大。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增加,国际快递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明显增加,人为携带、国际物流等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

  管控难度大大增加。专家介绍,以往大概每10年会有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现在可能两到三年就面临一个新物种入侵。

  陆永跃指出,国际及地区间贸易、交流极其频繁,给外来物种入侵以可乘之机。同时,外来物种入侵来源复杂,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以及海量的商品和交流,合法途径和不合法途径均有,很难做到源头控制和全部检测、监管。进口商品中的有害生物被海关截获的仅是一部分,漏网概率很大。

  家底不清,无快速监测、发现技术及机制。在外来物种入侵应对与管理中,“全清楚”与“早发现”是最重要的。定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有利于及时发现新的外来物种定殖点,进而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但传统外来物种普查方法,需要集合不同学科分类学专家,耗时若干年才能完成一次普查。

  应急灭除机制及反应体系不健全。目前有害生物入侵包括检疫性害虫和非检疫性害虫。对于检疫性害虫,海关、植保植检站负有管控责任,海关的制度、人才等比较完整,但植保植检站相对薄弱。同时,因为有些生物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载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加之贸易、物流及边境一线生态交融,防控难度较大。

  A10-15版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综合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光明日报 南方农村报 @广东农业农村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