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中见奇,笔精墨妙

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亮相北京画院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12日        版次:GA09    作者:

  “心态平和方能产生静气,独立静思方能消除杂念,坚守寂寞之道方能生境。随着不断感悟先贤们所达到的境界,我也尽力在传统技法的规矩方圆中摸索自我表现的尺度和自由度……力图在画中注入中国艺术的精神之魂。”王明明如此阐述他的艺术观。

  6月7日至6月1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主办的“意飘诗外——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汇集了王明明所创作的古诗意册页共一百幅,其创作时间自2006年至2019年历时十三年之久。王明明近十米长的唐诗宋词三百首小楷手卷也同时展出。

  退休后的王明明难能可贵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也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制订不同题材的构思与计划。他自言:“在传统的规矩中另辟蹊径是一件苦差事,倒也是个乐在其中的挑战和修行。‘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乃是我退休后的首次个展,也将会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崭新起点。”

  用画意诠释诗词经典

  据王明明介绍,这套册页是用清代墨和宣纸来创作的,纸与墨本身的火气早已散尽,非常适合表现古诗意的主题。在展厅当中,一边读诗,一边赏画,被自然与诗意环绕,耳边又传来泠泠古乐之声,的确让人忘却喧嚣,心境清凉。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行香子·述怀》,王维的《桃源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首首经典名作被艺术家用巧妙经营、细致呈现,既不脱离原诗本意,又融入画家自己的理解,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明明坦言,这套册页的创作对他而言是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入学习过程。如何理解一首诗中的背景与诗情并转化为画的意境——这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对古人经典诗词在理解基础上的在创造,非常富有挑战性。“比如画张旭《山中留客》的诗意,反复推敲,最后是把色墨泼上去以表现它的‘春晖’‘晴明无雨’和‘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意境。此诗不能以勾线表现,必须要通过画面呈现湿度和意境。”王明明举例道。

  在另一些作品中,他以大胆的留白去体现中国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虚灵”之境。正如诗词中讲究“意在言外”“不落言筌”,绘画中也以留白达到“以无胜有”、升华主观意蕴的效果。在画刘禹锡的《秋词》诗意时,为了体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明明曾几易草稿。最后,他将秋天的斑斓树木放在画面最下端,只露出树梢,左上角一只仙鹤优美展翅,落款在画面右侧下方,除此而外全是空白,奇而险的构图,却给人飒爽秋日“空灵开阔之感”。

  传统是艺术的“源头活水”

  在这套百开册页创作中,王明明打破人物山水花鸟的题材界限,在构思上下功夫、在构图中找特点,强调笔墨的和谐而减弱墨白对比,以用笔为主晕染为辅来达到散淡、空寂、幽远、旷达、超逸之韵;强调空白的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起承转合的构成、以及落款印章对于画面整体相得益彰的作用。

  王明明说:“我毕生的艺术追求在于雅俗共赏,希望能让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并产生共鸣。”他从不追求艺术上的标新立异,因为如果单纯在新奇上下功夫,可能会导致感官刺激后的食之无味。“我崇尚的是平中见奇,平淡中的不平淡。中国画需要远观得体、近看有味,笔精墨妙地表现出中国意境。”

  在画朱熹《观书有感》时,他塑造了一幅青山淡远,竹林茅舍的天然精致,茅舍前面一方清澈的池塘,一股山泉从深山中迤逦而来,为池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在王明明看来,“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解释。“这首诗我强调用简洁平淡的画面表现出来,观众既能通过读诗理解其内涵,又提升了对画的理解,相得益彰。”

  王明明的六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亲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创新的过程。他始终认为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方式和艺术规律,他期望通过自身的探索和研究寻找中国画形而上的美学规律和传统的本源。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