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提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依托“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 打造绿色活力海洋空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09日        版次:GA08    作者:魏凯 韩成良

  东莞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板块已建成东宝公园、滨海驿站等亲海项目。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昨日发布。根据报告,2021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94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此前,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支持和鼓励广州、深圳等地大胆创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助推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助力珠海创建现代海洋城市。

  1 绿色发展新格局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规划》提出,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依托“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的海洋空间格局,打造形成陆海一体、协同有序、绿色活力的海洋空间。

  在源头上将建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对海岸带、海湾、海岛等海洋生态空间实行分类保护,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在具体实施中,要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陆海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支持和鼓励广州、深圳等地大胆创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助推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助力珠海创建现代海洋城市。

  建设人海和谐的沿海经济带。全面支持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具活力、魅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规划》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6%以上。同时,36个国控河流入海断面稳定消除劣V类水质,重点推进15个美丽海湾建设。展望2035年,广东沿海经济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海洋生态环境根本好转,80%以上重点海湾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2 陆源精准治污 到2025年国控河流入海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大,《规划》提出要推进陆源精准治污,削减污染物入海总量。

  首先针对入海排污口,沿海各地要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编制入海排污口名录,并实施整治销号制度。到2025年,基本完成珠江口入海排污口整治。同时要深化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到2025年,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

  还要削减入海总氮总量,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无机氮浓度和通量监测,实施入海河流氮磷削减工程。沿海城市开展涉氮重点行业污水总氮超标整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等。

  对于海上污染,《规划》提出要依法规范和整治滩涂与近海海水养殖,制定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强工厂化和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尾水的排放监测等,2023年前要制定出台广东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同时,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提高港口接收转运能力,补足市政污水管网与码头连接线。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底主要渔港脏乱臭差现象得以改观。

  此外,要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重点海域赤潮、海洋垃圾预警监测能力。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开展海洋自然保护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遥感监测评估等,并逐步开展海洋温室气体和海洋碳汇监测。

  3 生态保护修复 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8000公顷

  《规划》还强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要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升广东沿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路线上重要停歇点和越冬地的作用,加强汕头韩江—榕江口、汕尾海丰等全球候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的湿地保护与修复。

  到2025年底前,整体推进湛江雷州半岛海域、阳江—茂名—南鹏列岛海域、珠江口海域、惠州—汕尾海域和潮汕—南澎列岛海域五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

  同时,要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采取分类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修复红树林。到2025年底前,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80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

  解读

  《规划》明确,在具体实施中,要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陆海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支持和鼓励广州、深圳等地大胆创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助推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助力珠海创建现代海洋城市。

  广州

  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建设极端海洋科考等大科学装置

  广州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丰富的海洋科教资源和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陆海要素兼备,文化底蕴深厚,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去年11月,《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新时期,广州被赋予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使命。

  到2035年,基本建成陆海高度融合、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创新活跃、生态环境优美、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方面,规划提出: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激发涉海企业创新活力,强化海洋科技人才引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规划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策源地。

  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打造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支持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建设。

  加快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

  推动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超前布局海洋遥感与导航、海洋生物安全、无人和载人深潜等涉海新产业新业态。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方面,发挥广州在综合交通、科技、商贸、公共服务以及国际供应链网络等方面的枢纽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南海综合开发,按照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集群发展的原则,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深圳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加快组建深海科考中心

  深圳《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深圳将夯实“四梁八柱”,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与文化、海洋综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领域,大力推进63个重点项目示范性建设,到2025年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和对外彰显“中国蓝色实力”的重要代表。

  《实施方案(2020-2025)》提出,持续推进和新增共计63个涉海重点项目,包括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建设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立国家深海生物基因库、规划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设立深圳港航发展基金、推动设立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

  大力推动的23个新增重点项目,包括按程序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推动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争取试点启运港退税政策、推动组建中国海工集团、推动建设中船南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蛇口国际海洋城、规划建设水产实验基地、推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纳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设前海湾人工沙滩等。

  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21年,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式获批建设。

  从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港口航运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2022年,深圳将编制出台2035海洋发展规划,健全海洋事业发展实施路径。

  同时,加快海洋经济立法工作,高质量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推动传统渔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高标准筹建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促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深圳还将加快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

  珠海

  发展四大新兴产业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今年3月,《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规划明确了珠海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动能、软硬实力及新使命,提出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3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5%左右,全力构建高质量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5年,实现形成两个超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化工),一个超三百亿级产业集群(海洋高端装备),两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业),打造1~2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15项主要指标。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珠海要突破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化工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海洋金融和航运服务两大海洋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着力推进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在海洋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2016年~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687.9亿元增加到854.6亿元。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5%。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海洋企业超过500家,海洋经济成为珠海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多D

  根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六湾区”:环珠江口湾区、环大亚湾湾区(深惠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和大海陵湾区;

  “一半岛”:雷州半岛;

  “五岛群”:珠江口岛群、大亚湾岛群、川岛岛群、粤东岛群和粤西岛群

  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韩成良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实习生 郭一蒨 崔眠曲 张丽缇 何芊慧 

  综合 生态环境部网站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网站

  南方日报 中国自然资源报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