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57.8%,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4亿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18日        版次:GA03    作者:宋凌燕

  5月17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介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

吴岩指出,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同时,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此外,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国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焦点

  A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坚实,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

  吴岩介绍,目前,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吴岩指出,中共中央修订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高校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吴岩介绍,目前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各高校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要求”,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此外,过去十年,高等教育重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目前已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训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教师67万人。

  B

  高校为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关键技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十年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

  吴岩介绍,目前,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同时,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并参与研制了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

  此外,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高校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C

  培养卓越工程师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

  吴岩介绍,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高等教育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吴岩介绍,继2009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后,2018年,教育部再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目前,该计划已经培养出1万多名拔尖学生,96%的毕业生仍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研究工作,“假以时日,他们将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主力军。”吴岩说。

  第二,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2017年分别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和2.0版。吴岩指出,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教育部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一个最重要核心议题来进行工作,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作。

  吴岩介绍,近几年,各个高校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还会同工信部、工程院等国家和相关部门,布局建设了一批特色化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

  “可以说,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面还很靠前。我们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涌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强国。”吴岩在会上说。

  第三,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教育部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工农协同来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示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