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龄留学热”降温背后的理性选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3月24日        版次:GA02    作者:刘远举

  来论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中西合璧,文化融合——2021中国国际教育白皮书》。白皮书显示,疫情后,中国家长对子女出国留学的热情仍然很高,但年龄结构上出现很大变化。一方面,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比例为41%,为过去5年来最高;另一方面,“低龄留学热”降温,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意愿下降五成。

  这个现象应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高中生年龄小,自控力、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如果独自一人出去读书,在适应上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很容易出现偏差。低龄留学一直存在这个风险,只不过以前是权衡之下仍然选择留学,而现在,一些新的趋势改变了家长的选择。

  其次,中国家庭对出国留学仍热情不减,但归国就业人数上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70万人,同比增长6.3%,留学归国人数58万人,同比增长12%。对于在海外就读的留学生,他们简历上的学校,只要不是名校,HR不知道,无从判断,面对那么多简历,HR也不会把简历上出现的学校都去查一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第一学历。第一学历不但与高考成绩息息相关,反映一个人的智商、刻苦、勤奋程度,而且也等于把学生拉回了985、211这一HR们耳熟能详的标准。但低龄留学者连第一学历也是国外的学校,只要不是名校,HR没法判断,就会回避。既然如此,低龄留学未必对以后国内就业有很大帮助,家长们会更多地考虑国内就业,支持子女高中阶段留学的意愿就会降低。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不断增加,家长在国内就可以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满足无缝衔接国外大学的需求。《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07所,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从国内的国际教育内容上看,中西融合将是一个大趋势,在国内读国际高中,能同时获得本土教育和国际教育两者的优势融合,还能就近照顾,防止行为出现偏差,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新的生育政策。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父母多半过了生育年龄,所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其家庭开支的结构、行为模式影响不大,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计划。但低龄孩子的家庭就可能选择再生一个。母亲备孕、怀孕、育儿到三岁,这个阶段,必然会影响母亲的收入,同时也会增加育儿的开支。这就会影响到家庭的支出结构,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留学计划。

  可以说,这些家长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在新的政策下,最早做出了反应。

  一孩政策之下,家庭都把资源投入到唯一的孩子身上,哪怕明明知道其天资不佳,这也是唯一的理性选择。所以,优先察觉计划生育对未来的影响并率先采取精养、高投入、高期待模式的家长,是有先见之明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40岁左右,这个年纪如果有出国的经验,比起同龄人来说就更有优势。

  但现在,送子女留学,能获得的优势已经很小,海归变海带(待业)的事已经不新鲜。加之生育政策改变,多一两个孩子,将来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相扶持,减小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网络,进而增加收入、婚姻优势。家庭也有了因材施教、因材投入的选择空间,所以,减少留学,增加子女,哪怕站在子女将来利益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率先摆脱从众行为,缩减无效教育投资的家庭,很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先拿到生育政策红利的先行者。 □刘远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