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徐闻锦囊所城: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筑要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28日        版次:GA12    作者:周佩文

  锦囊所城航拍图。锦囊所城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曾是雷州半岛东岸的防御要冲。

  建于清道光二十年的吴氏温直公祠。

  明代锦囊千户所城遗址保护碑。

  东门下港的渔民和“槽白仔”。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吩府第是一所三进式的四合院。

  憨态可掬的石狗是为村民看家护院的。

  绘图:张许君

  矗立在城中央的敬字亭。

  直播二维码

  专题二维码

  锦囊所城,全称锦囊守御千户所,位于湛江市徐闻县东北60多公里,在今锦和镇城内村,为明代徐闻两大所城之一。据清宣统《徐闻县志》记载:锦囊所城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杰创建,城周围四百八十余丈(1600米),高一丈八尺(6米)。厚一丈六尺(5.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20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城门,各门有城楼,城垣四角有瞭望台、炮台及烽火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台大地震,城崩,指挥冯万春重修。1958年被拆毁。“锦囊海安,天造门户,舟航利涉,此其要津”。锦囊所城曾为明清时期雷州半岛东岸的防御要冲。古时驻扎官员四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专督开屯。

  锦囊所城遗址位于现徐闻县锦和镇城内村的空地上,遗址地势较高,处于一片土丘之上,但城墙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锦囊所城现有残存墙长300米,有大量块石。城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5米,以西北角为最高,高达5米以上。城墙的夯土痕迹以西部和东部南侧两段最为明显。城址呈方形,每边长450米。城墙原为外部砖砌,中夹夯土。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仅留有一豁口,是城门遗址。

说起来,锦囊所城的命名颇具神秘色彩。相传明洪武年间安陆侯吴杰建城时,建到一半青石耗尽,无石筑城。夜梦一白发老者拄杖而来,献上锦囊一个,他醒后打开一看,里面有文书:“城西北港,土下有石,揭土烧砖,砖可砌城。”翌日吴杰亲自查勘,发现城西北门港渡头坑全是粘泥土,是烧砖的好材料,果应此验。他命令士兵筑窑烧砖,遂将城命名为“锦囊”。并让士兵在城砖上写上“锦”字。我们的向导邓家瑞先生介绍,锦囊城墙在清末民初以来匪乱、战乱中毁坏多处,直至后来被拆。现残存大部分是墙基,只有北门遗存一段城墙尚保留其建筑结构——长方形条石与城砖垒砌而成,但“锦”字款城砖已经很难寻获,此前找到的基本入藏在徐闻县博物馆里了。

  明清古建筑与憨态可掬的石狗

  锦囊所城尚存一些古民居、公祠等人文遗迹,均为明清建筑风格,总计十余座,多为纯砖结构。屋顶有的四角翘起,有的四角呈45度下垂。有的四角上还有雕像,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当地村民高超的建筑水平和技术。

  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氏温直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占地400平方米,由南北二厅与大厅组成,门额题书“温直公祠”,楹联已经字迹漫漶,但走进公祠里还能见到造型精美的上夔窗和保存完好的石斗拱。

  私家大宅中最气派的要数吴氏吩府第,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三进式的四合院轮廓清晰可见。向导邓家瑞先生指着早已崩塌的大门处告诉南都记者,当年留下来的对联很有意思:“吩直田园春毓秋收勤家樯的,府藏书籍朝吟夕诵课儿孙。”看来所城里大户人家都希望后代多读书。

  城里石雕颇多,有石狗、上马凳、石碑、石匾、石磨等。石狗是当地村民用来保家护院的“图腾”,最大的有一米多高,最小的有40多厘米高,看上去大都憨态可掬。所城公署衙门旧址只剩下一个散落在地上的抱石鼓和一口衙门井,供后人推想往日的荣光,西北角的校场更是种上了菠萝。幸亏尚存一方《钟公德威碑》,铭记着康煕初年任锦囊所城守备钟贵率军兵抗敌护城的英雄事迹。诗曰:“钟公生镇我锦囊,德威兼全保四方。护城积德人钦仰,指挥到处寇氛亡。爱民似子家家感,训伍如霜队队良。功广德深无以报,勒石铭矣万年扬。”

  

  敬字亭与两口风水塘

  “锦城福地村富民和恭盛世,囊内春秋翰香墨气育英才。”这是南门塘附近的锦囊城文化中心的藏头对联,从中亦可窥知城里的文脉从未中断。明清时期,朝廷在锦囊所城的大军所设立社学教育,极大带动了雷州半岛和徐闻当地教育的发展。据史料记载,锦囊所城的社学的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社学的塾师一般都是所城官兵的家属或外聘,而教育经费有来自“学田”的收入和墟市的租税作为保障,这为当时南荒之地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说,当时四乡八里的学子都齐聚来到锦囊所城的社学来就读,当地学子也可在这远离朝廷的“南蛮之地”学习到朗朗上口的中州正音和正宗的礼节。明清时候,该“社学”出过不少举人、贡生和监生。

  矗立在城中央的敬字亭更是锦囊所城民众敬重知识的“丰碑”。敬字亭的正面和背面都是密封的,两边各留有一个孔。当中有一副对联“为惜残篇离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说明了亭子的用处——专门用于焚烧书籍残篇和写过字的纸张。邓家瑞先生介绍,村民们敬畏文字,敬惜字纸。敬字亭的形制很特别,亭顶似毛笔的笔尖,有笔自然就要有砚。临近南门和北门的两口池塘在当地人心目中就是两台砚,正因为有了这些文房宝物,所城才能多出贤才。他还透露这两口池塘被村民视为风水塘,以前北门塘养的鱼特别好吃,每到过年,村民们会到北门塘来排长龙买鱼,据说要托关系才能买到合心水的大鱼呢。

  

  东门下港的迷你小渔船

  锦囊所城除了军事用途外,还一度是比较繁荣的墟集。据《粤闽视纪略》所记:“锦囊所城,东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寮岛,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鸽寨。”可以说锦囊所城为当时雷州半岛东部的交通要冲,由于商船从海南、北海等地经锦囊到西营及广州等地,这里曾一时商贸繁荣,人来人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就曾到过锦囊,并留下一首《雷阳曲》:“天脚遥遥起半虹,涛声倏吼锦囊东。天教铁飓吹郎转,愿得朝朝见破蓬。”这首诗借着飓风到来之前大海的奇特景象,表现热恋中的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如今所城的东门出去不远仍然是东门下港,但已不复往日的熙熙攘攘,只见近岸处停靠着数十艘迷你小渔船,窄长的船身被涂成白色和绿色,两头弯弯上翘,像极了天上弯弯的月牙儿,当地渔民称之为“槽白仔”。当温暖柔和的阳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眼前船儿弯弯,此刻心中便再难藏半点尘世俗念了。

  

  “我们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

  如今锦和镇城内村全村户籍人口有2000多人,均为汉族,属潮汕民系,通用闽南语系雷州方言。现住有邓、陈、吴、林、李、颜、张、蔡、曾、黄、郑、洗、谭、王、刘、周、叶、谢、欧、洪、董、魏、傅、韩、苏、麦等姓氏。城内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邓俊结告诉南都记者,这些居民的祖先早年因从伍、商贸或教书,从江浙、山东或福建、广府、广西甚至四川、云南等地迁徙到锦囊所城,然后就地娶妻生子,在锦囊所城扎根。但不管原先来自哪里,所城里的人都很认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锦囊所城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值得珍惜。

  2005年4月,徐闻县人民政府公布城内村为“明朝锦囊千户所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锦和镇城内村委会成立了以邓俊结为组长的“明代初期文物古城保护领导小组”“明代千户所城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领导小组”,致力于锦囊千户所城遗址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2019年4月,锦囊所城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邓俊结对南都记者说,由于种种原因,短短10多年间,古城墙水土流失严重,有的甚至下降了七八十厘米,“我们再不重视起来、保护起来,以后的子孙就看不到了。”但对于古城的保护工作,邓俊结直言目前存在两大困难,一是保护资金缺乏,二是缺乏专家指导。“我们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

  

  古城传奇

  “称土定城”有妙计

  据向导邓家瑞先生透露,其实锦囊所城并非一开始就建在现在的遗址上,是祖辈们用计谋“赚”来上。锦囊所城建城前叫“新安村”。话说当年安陆侯吴杰奉命选址筹建所城,发现适合筑城的除了新安村之外,还有北港对面的那板村,两地的地形地貌几乎一模一样。正当吴杰举棋不定之际,有乡绅出主意说,建城必贵地,地贵必土重。不如取两地泥土称一称,哪里重就选哪里建城。就在双方称土比重的时候,新安村村民悄悄地把铁砂掺进了土里,这样一来,新安村的土自然就比那板村的土重了,吴杰因此把城址定在了新安村,这就是著名的“称土定城”的故事。

  

  古城风俗

  万人空巷闹元宵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是锦囊所城乡土民俗传统文化的精华,每年闹元宵活动都要持续两天三夜,自农历正月十三夜间始,至正月十五夜间结束。

  正月十三夜开灯游神闹元宵,村民们便会提着灯笼,擎着火炬,举着彩旗,舞着狮子,开着彩车,扛着神轿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巡游,这时家家户户用茶果香烛敬神,放炮迎接,满城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正月十四是闹元宵最热闹的日子,锦囊所城元首会联合锦和镇及下洋镇几十条村庄村民一起游神。各路队伍到齐后,按既定顺序,开着彩车(彩车顶上有真人穿着戏服装扮各类人物),举着彩旗,舞着狮子,打着锣鼓,吹着锁呐,抬着神轿,沿途香烛烟火缭绕,鞭炮轰鸣不断,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游神的队伍足有几公里长。

  队伍游完锦市后就进入锦囊城里各条大道、神社,最后集结在锦囊城文化中心戏场前拜神看雷剧。村民早把祭品猪鸡等排放整齐,等待舞狮敬神。锦囊所城年例坐轿顶和穿令箭之外,还有藤牌结塔舞狮,其表演非常有技巧性,是由队员在三层(或数层)结塔上舞狮取彩,每一层都是用人托着藤牌而上,最顶层是单人藤牌让狮子在上面舞跃,惊险功夫到家,叹为观止,引来全场喝彩。

  正月十五白天,锦囊城、锦市及东门下村游神队伍在游完锦囊城、锦市各大街大道、神社后,还会游向东门下村,游完村中各条大道、神社以及东门下港海滩后,队伍就游回戏场神社拜神吃肥鸡。向导邓家瑞先生说,东门下村的村民都挑选自家最大最肥的阉鸡来拜神,还会比赛谁家的鸡最大最肥,这种“赛肥鸡”风俗流传至今。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学术支持:黄挺 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朱俊毅 阮增豪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陈诚 朱俊毅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李鹤鸣 阮增豪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