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惠东平海 势扼八方古“钟城” 走遍天下有“军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07日        版次:GA12    作者:汪雅云

  平海古城鸟瞰图,城中的古老民居与远处海滨的现代化高楼互相呼应。

  古城内的七星井之一。

  古城人家。

  平海古城东门及其耳城。

  古城庙宇屋脊的龙饰。

  平海古城西门,气势最为恢宏。

  平海民俗舞鲤鱼所用的多彩鲤鱼饰物。

  专题二维码

  直播二维码

  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是广东省人民政府1991年2月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之一,有600多年历史的平海所城(当地人习称平海古城)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被誉为研究岭南军事史的一块“活化石”,也是岭南地区唯一现存的较为齐全的古老所城——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完整保留,明代城砖依稀可见,十字老街贯通四方,七星古井对应排列;这里流传的“军声”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独特的渔歌与戏剧至今仍唱响在城内百姓家,方圆不到4平方公里的古城便有两种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寺庙文化、民间艺术还是本地风俗,都显得独特别致又绚丽灿烂。

  四大城门固守“钟城”

  

  秋日清晨,当南都记者穿过平海古城西门斑驳的红墙城门门洞,走入这座所城时,历史交错的时空感仿佛为城门内外隔起了一道隐形的屏障,城外是川流不息的熙攘交通,城内则令游人不自觉地放缓脚步,闲听渔歌。

  “西门是游客进来的第一站,也可以说是古城景区的正门,是四个城门里最雄伟的一座,游客们都喜欢在这里留影。”平海公共服务办的工作人员陈晓晖告诉记者,四大城门现在都对公众免费开放,各有不同的神像供古城百姓和游客祈福祭拜。陈晓晖是土生土长的平海人,与他同行一道为南都记者“导游”的张俊俭则是平海镇平海社区党委委员,也是古城内多处文物古迹保护的负责人。

  对平海古城来说,四个完整保存的城门是这里最有别于其他岭南所城的地方,也为古城构造出了高空俯瞰下的“古钟”全貌,因之被称作“钟城”。“其中东门是最有特色的,有一个‘钟耳’。”陈晓晖说。所谓“钟耳”,记者也在东门见到是指城门正前方有修筑一道弧形高墙,与东门相连,上端筑雉堞,封闭的弧形区域形似一个耳朵,只有一道小门对外开放,“如果有敌人从东门来犯,入城会先进‘钟耳’,那么城楼上士兵可将其猎杀,类似‘请君入瓮’吧。”

  而南门则被叫做“天子门”,平海古城三面环海,南门是正对南海的门,它和东门为古时倭寇来犯最频,因此南门城楼大殿上供奉的是“武圣”关羽像,城楼上还有许多炮台遗迹,诉说着数百年前小城抗击外敌的峥嵘岁月。至于北门则是古时与内地进出联络的通道,因此也是人流交通汇集之地,至今北门处依然是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十字老街“宝藏”多

  

  平海古城内唯一能把四个城门尽收眼底的位置便是十字老街的中心,整个平海古城的住宅、商铺、庙宇、学校等等建筑,也都是围绕十字街展开分为四块,并逐渐向城外延伸。今年3月,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公布,平海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也入选其中。沿着十字街延伸出来的小路,可分别通向城隍庙、刘氏大宅、曾氏大宅和七星井等特色之地。

  说起城隍庙,它始建于明永乐3年(1405),数百年来经历过重修又全毁的过程,如今这座是1988年由当地群众和香港同胞集资再建的。庙前有一座六角古亭和戏台,据张俊俭介绍,这里每隔三年的农历九月都会举办一次城隍庙“打醮”活动,所有的村民包括外地的子孙也都会尽量回来吃斋饭和参加巡游活动,几乎是古城里三年一度最为热闹的民俗盛会,“斋醮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大家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摆出来放在路边,同时巡游队伍也是有各种表演,舞狮、舞龙、舞凤和舞鲤鱼等等,非常热闹。”张俊俭说,今年原本也是轮到了三年一次的盛会时节,不过因为防疫等客观原因,活动暂停了,但城隍庙依然香火不断。

  城中另一个被广为人知的古迹是“七星井”,这七口井在古城建造之初就同时被打出来,相传是参照了天上七斗星的方位分布在城内各处,也有传说七星井寓意着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星背后的神明。这七口井在过去几百年来担负着为古城百姓提供常用淡水的重要作用,“我们小时候家里都用过这井里的水,”陈晓晖回忆道,“雨季时水的味道淡一点,冬季就浑浊咸一点。”

  在本地专家的带领下,记者还进入到两处尚未完全开放的“望族私宅”,即刘氏大宅和曾氏大宅,它们是古城内保存得比较完整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旧时住宅,可谓处处“藏宝”:从庭院精美的砖雕,绕梁墙面绘制的彩画,到窗棂上的瑞兽以及镂空的浮雕,都兼具艺术美感和考古价值。“刘氏大宅是我们这边人人都知道的一位被叫做刘四爷的古代盐商的旧宅,当年可谓富甲一方。”陈晓晖告诉记者,“曾氏大宅的宗祠、门庭、花园和书房都是全镇最大,曾家祖辈以家学严谨闻名,多人中过进士、举人,其族人的学位、官职在平海古城里首屈一指。”如今,两大氏族祖辈的故事仍在古城广为流传。

  

  科学保护与彰显特色并进

  

  据平海镇平海社区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平海古城范围内总建筑物有1582处,其中明、清时期建筑有493处,民国建筑有240处。目前仍比较完整保存的历史古建筑共有10余处。对于这样一个沉淀了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古城,该如何在保持其古风古貌的前提下,去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镇文化品位,近年来平海镇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平海镇平海社区党委书记汪洁告诉记者。汪洁曾主编出版《平海镇志》一书,对古城感情深厚,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石,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推广平海古城。说起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汪洁提的第一个要点就是“科学”,“我们一定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古城保护工作。”

  实际上早在2010年,镇政府就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组织编制了《平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于2014年1月批准实施。对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予以保留的每一户民居都按照“保护传统风貌,内部设施配套,周边环境整好”的要求,制定了修缮方案。同时对涉及文保单位及控制地带的,由规划部门进行严格审查。

  如今镇政府已经以十字古街、增坦街、金带街、包公巷等历史街区作为试点区域,实施了街巷翻建、设施配套、沿街风貌整治等工作,先后完成东、南、西、北四城门楼和曾守约故居、林氏民居、谭仙圣庙等文保单位的整修和对外开放。今年底还将完成部分城墙和龙泉古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对古城区50多幢沿街建筑进行风貌整治,使古城区新旧建筑、街景风貌协调一致。此外,当地还通过实施“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外围新城拓展空间,有效疏解古城区人口密度,并计划六年内完成所城军事文化广场、钟城广场、城隍戌城文化展示区、民俗公园、传统文化广场等街心公园项目。

  在保护古城硬件的同时,汪洁书记也希望能有更多途径来彰显古城文化,“我们实施了名城解读工程,目前已经完成首批20多处文物古迹的解读任务,还在对平海方言‘军声话’进行申遗,也是希望通过对古城深厚文化内涵的挖掘来彰显古城的活力和魅力。”他说,“我们注重鼓励、支持各类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一起参与平海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细节

  从“军声话”到“舞鲤鱼”

  据《惠州府志》《归善县志》等文献记载,平海古城建成之初,早期以军户形式迁入平海的姓氏源流籍贯大致为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以及广东,后期又因为商贸发展而吸引到了第二次移民迁入潮,包括潮汕、梅州、广州等地都有更多人举家住进了平海古城,最兴旺时古城及其周边的人口总数达到近2万。

  张俊俭告诉记者,古城内目前常住人口有六七千人,许多年轻人离乡去外打拼。“不过,无论外出走到哪儿,平海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接头’方法,那就是讲上几句‘军话’。”

  张俊俭与陈晓晖也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几句军话,这个属于平海古城的特有语言听上去抑扬顿挫,清脆较短,具有音乐性,比粤语更容易被说普通话的人听懂。“毕竟军话其实还是以北方语系为基础,融入了粤语、客家话、闽南语、潮汕话等,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就是‘会讲军声话,走遍天下都不怕’。”陈晓晖说,“就是说学会了军话,再去学普通话、粤语、潮汕话那些都会方便很多了。”

  语言学家潘家懿教授曾研究指出,军话就是明代军人所讲语言的遗存,早期以北方中原语为基础,在演变过程中大量吸收了粤闽客等方言的成分,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军话。而除了平海古城外,广东的其他几座所城例如海丰的捷胜、陆丰的碣石也都有人会讲这种古老的语言,不过像平海古城这样至今仍有大量人口可以驾驭军话的地方,可能就只此一家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对现代汉语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的军话也正濒临消失,“父母包括到我这一代还是大部分人会讲军话的,但我们的下一代大多数小孩子就不太会讲了。”陈晓晖告诉记者。

  和军话一样需要更多后辈来传承的还有古城里的舞凤、舞鲤鱼以及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见到了省级非遗文化遗产、古城西北村特有的舞鲤鱼传承人彭惠清师傅,彭师傅告诉记者,舞鲤鱼是古城西北村的独有表演,和东门村的舞凤一样是古城文化汇演必有的重头戏,起源于清朝,演出时一般由10个孩子手持红、粉、黄、蓝、白等不同颜色的鲤鱼模型起舞,动作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汪雅云

  本期摄影与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

  本期直播:南都、N视频记者 武艺璇 阮增豪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