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南都对话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作者、中国学者王文

实施高强度减排 到本世纪后半叶温度可能会下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31日        版次:GA07    作者:张林菲

  2021年7月22日,在德国德尔瑙,人们清理洪灾过后的废墟。 新华社发

  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下称“IPCC报告”)。这份累计由全球两百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报告,揭示了人类活动致使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每个地区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化,极端高温和降雨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受邀担任IPCC报告第12章“用于区域影响和风险评估的气候变化信息”主要作者之一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王文,日前接受南都记者专访。他直言,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增温不可避免,热动力增强降水变化将更为剧烈,“千年一遇”的暴雨也许不再那么罕见,唯有正视气候变化持续加大减排,才能找到适应洪涝、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谈气候变化:

高温热浪更多更强 极端事件概率增加

  

  南都: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共性变化和特性变化?

  王文:从全球来讲共性变化方面,平均气温在升高,高温热浪更多更强,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增加。降水尤其是极端降水会增加,大多数地区都有这样的变化。全球近地表平均风速普遍减弱了,这会影响风能产业,海面上升了,使得海岸带的风暴潮和洪水有所增加,海温增加后海洋热浪明显增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格局下,各地区的气温、降水等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方升温更高些,有的地方降水增加更多些,也有些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些独特的变化,比如北极地区的海冰消融、格陵兰与高寒山区的冰川退缩。

  我国的气候变化跟全球情况总体上差不多,但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增温幅度。现在全球2011年至2020年的平均近地表气温跟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相比,增加了1.09摄氏度,如果单纯看2020年的增温已经超过1.2摄氏度,而我们1951年到2020年期间就增加了约1.8摄氏度。从1961年以来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有所增加,极端降水也有增加趋势。但降水增加不均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降水增加明显;同时,西南到东北南部这个条带区域降水有所减少,尤其是云南地区有整体变干趋势。

  单纯看某一年的增温速度意义不大,需要取长时段的平均值相比。大概在1998年到2012年那段时间,全球平均增温速度比之前明显趋缓,很多人认为全球增温有所停滞,但在之后增温又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从近100年来看,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比此前的增温是明显加强的。

  南都:全球变暖是这一系列极端天气变化的起点吗?

  王文:这是一个挺值得去研究的事情,涉及到变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问题。如果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全球平均气温曲线,过去100多年总体是波动上升的过程。比如1880年到1910年这30年其实是在降温的,大概从1910年开始总体上升趋势,但是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有停滞,然后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显著增温,尤其在最近10年增温尤为明显。

  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看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持续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上升,但气温的增加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完全同步。这是由于气候变化除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增温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导致降温。

  其中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讲,很重要的就是气溶胶排放导致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另外由于火山活动等因素也会导致降温。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现在看到的温度变化过程。

  这次IPCC报告里认为,2011年至2020年比1850至1900年平均气温增高了1.09℃,这里面绝大部分的增温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谈极端降雨:

大气热动力加强 降水变化更剧烈

  

  南都:刚刚你提到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比较明显,今年北方江河汛情严重,这之间有所关联吗?

  王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热动力增强,大气的稳定性下降,比以前变化更剧烈,导致降水的变化也更剧烈,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前面所说的是总体趋势,具体到每一年,无论降水和气温,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今年确实比较特殊,但不能单独以某一年的例子,代表气候变化的综合状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肯定是更多了,比如今年7月下旬郑州的暴雨被称为“千年一遇”,随着气候变暖,以后可能碰到同样强降水的概率比以前要大,比如由“千年一遇”变成“五百年一遇”。变化环境下的水文频率分析问题,也是业内很多人研究的方向。

  南都:IPCC报告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复合型极端天气”,这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王文:很多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比如台风除了有大风,同时也会带来强降水,这里的大风与强降水是伴生关系。也有的灾害属于因果关系的,比如海面升高可能导致海岸洪水增加。

  再比如,现在最关注的气候变化是温度和降水变化,而高温与干旱是有关联的。温度升高以后,蒸发能力增强,导致蒸发量增加,因此,同样的降水量在热浪发生的时候,由于蒸发多了,在地表保留下来的水量就少了,就可能促进干旱的发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种复合型灾害事件可能就会比以前增加,尤其是一些水文极端事件。

  

谈应对举措:

提升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 持续减排以减少极端事件发生

  

  南都:面对这种气候变化和强降雨等极端事件的增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王文:应对自然灾害大致有两类措施,一个是工程措施,一个是非工程措施。以防洪为例,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包括监测预警、政策法规、应急管理等。今后在这两个方面都要不断加强。

  南都:今年暴雨灾害中城市内涝引人关注。

  王文:解决城市内涝与水务部门、市政部门有关,今年郑州、北京暴雨都是强降水后,水来不及排走,导致了“涝”。增强城市排洪能力当然是一种解决思路。但是从工程措施上来讲,要完全应对像郑州三天600多毫米这样的强降雨,就要建设非常强大的排洪系统,其成本可能高到难以承受。

  南都: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能做的更多是从非工程措施发力?

  王文:对,以后从管理的角度实施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会更受重视。在洪水灾害治理上,我们以前强调洪水防控,现在更倾向于洪水管理或者是风险管理,非工程措施很重要。

  首先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需要提高完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越来越多,气象预报也越来越重要了。这次郑州气象部门发出了暴雨红色预警,但是实际的降水量没有准确报出来,准确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各国气象部门的难题。另外,降水气象预警方式以后可能也需要改进。目前我们降水气象预警只有用4种颜色表示的4个等级,最高是红色,告诉大家未来三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但郑州这次的暴雨最强时一小时就超过200毫米。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在预警时附加一些雨强信息,明确告诉大家面临的风险,会有助于大家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国家发改委此前发过通知,要推广深圳气象局的“31631”气象服务模式,从降水3天前开始做定量预测,到1小时前能够定位到街道,给出高精度的预警,这个想法挺好。

  除了城市洪涝,中小流域的山洪预警更是个难题,因为不仅有气象预报问题,还有河流的突发洪水预报问题。8月湖北省柳林镇的洪灾就是属于典型的山洪。

  其次对政府而言,应急响应和管理要更及时。气象部门虽然发布了红色预警,但是气象部门没有决策权,最终采取什么动作取决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郑州特大暴雨红色预警后,地铁照开、隧道照通,最终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部门之间的协调、应急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非工程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加强对民众的灾害预防教育,提高灾害应对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南都:人类能否采取措施延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趋势?

  王文:极端事件的发生,从长期来看跟我们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有关,但我们没办法直接干预极端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气候变化具有惯性,主要原因是海洋的热容量巨大,即使高强度减排,短期来看未来二三十年里,增温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本世纪的后半叶,温度可能会下降。

  链接

  美国今年因极端天气损失上千亿美元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已导致美国超过500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美国今年发生18起造成10亿美元以上损失的天气和气候灾害。仅在9月,美国就遭遇4起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灾害,包括飓风“艾达”、飓风“尼古拉斯”,以及西部持续至今的干旱和山火。

  引发西欧严重洪灾的降雨或因气候变化生成

  英国牛津大学和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8月发布的研究显示,在今年7月引发西欧严重洪灾的强降雨可能因气候变化而生成。研究人员发现,与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2摄氏度的时期相比,气候变化使被研究区域夏季出现最多持续1天的强降雨的可能性增加到1.2至9倍,降雨强度增加约3%至19%;出现最多持续两天的强降雨的可能性和降雨强度的增长情况与此类似。

  今年7月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月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该机构数据显示,与20世纪的7月平均温度15.8摄氏度相比,2021年7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高出0.93摄氏度,超过2016年7月创下的纪录。今年7月,北半球地表温度也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超过了2012年的纪录。

  联合国报告:新冠疫情并未减缓气候变化

  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合作伙伴9月16日发布最新报告说,新冠疫情并未减缓气候变化,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仍将持续,世界已大大偏离了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时间表。

报告说,新冠疫情只能使全球碳排放量短期减少,除非各国在疫情后追求经济复苏时采取强有力的去碳化措施,否则排放量到2030年之前不会大幅减少。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