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前三季度,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我国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或呈增加趋势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31日        版次:GA04    作者:张林菲

  今年10月,受连续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汾河下游山西河津段遭遇洪水,抢险人员在加固临时堤坝。 新华社发

  平均气温创下新高、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南方地区遭遇旱情、北方地区却身陷洪涝,今年以来我国出现异常气候现象。

10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气候异常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变暖的步伐不断加快,如果全球变暖趋势不改变,那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强发和并发就不会出现转变。”

  现象

  “南旱北涝” 极端天气频发

  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据介绍,前年前三季度,灾害阶段性特征明显,北方省份灾害损失重。进入第三季度后,7月份相继发生河南、四川、山西、河北等地严重暴雨洪涝和“烟花”台风灾害;8月份湖北、陕西局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9月份发生四川泸县6.0级地震和四川雅安天全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较大损失。从重灾省份分布看,由于今年北方雨季开始偏早、强度偏强,南方雨季开始偏晚、强度偏弱,以及台风登陆个数少等原因,北方省份灾害损失明显高于南方。

  极端强降雨过程多,洪涝灾害损失占比高。前三季度,我国共发生39次强降雨过程,全国面降水量58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极端强降雨过程多、致灾性强。大江大河总体平稳,中小河流洪水频发。秋汛形势严峻。

  此外,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还具有风雹灾害影响范围广、干旱灾害较往年偏轻,地震活动偏强等特点。

  气温 全国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气温方面,截至10月25日,全国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但前冬气温起伏大,极端冷暖快速转换。此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多、过程频繁,气象干旱阶段性区域性显著。

  周兵介绍,今年贵州、湖南等13个省(市、区)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中东部地区高温天气频发,出现9次高温天气过程,入秋以来南方高温天数多、持续时间长,“秋老虎明显”。高温少雨致使广西、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

  降水 平均降水量634.9毫米偏多6.6%

  降水方面,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4.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6%,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和台湾等6省(市)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周兵表示,与往年不同,今年降水呈现出“北多南少”特征。“北方地区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降水集中性显著,华南多地降水量异常偏少,广东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今年7月河南暴雨极端性最为显著。

  在9月27日至10月5日9天里,黄河中游出现三次编号洪水,10月上旬山西遭遇连续强降雨。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得益于降水偏多影响,海河流域地表径流较常年同期偏多76.8%,密云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高,突破了1994年9月16日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是有利的。”周兵说。

   原因

  全球变暖叠加“拉尼娜”

  今年为何一反常态出现“南旱北涝”?周兵解释,这与大气环流系统的持续异常、南中国海—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关。

  周兵分析:“我国尤其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表面上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强,实质上是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组合式异常。”

  这种环流系统配置热带印度洋水汽输送与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而到了9、10月份,南中国海—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冷,“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拉尼娜状态。”周兵表示,由此触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加强,导致经圈环流下沉支加强。拉尼娜现象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此外,全球变暖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水循环,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降水效率提高,强降水更加显著。

  “今年出现这些异常天气,就是在全球变暖基础上叠加拉尼娜所导致的。”周兵指出。“我国降水第一多是1964年,当年就是典型的拉尼娜年份。”

  然而,“拉尼娜”的出现具有周期性,“一般周期是2至7年,平均周期是4年”,因此“明年很大概率上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今年河南特大暴雨、山西等地罕见秋汛局面,北方暖湿化气候格局尚难下定论”。周兵强调:“但降水强度的增加是不争的事实,防汛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据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最新消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在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是否会带来冷冬天气?对此,周兵表示:“拉尼娜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可能秋冬季的时候气温相对偏冷,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是一个有利有益的信号。另外就是像华西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秋汛。”

   预测

  21世纪中期 年均气温和降水或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在21世纪中期我国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

  此外,在21世纪中期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6.5%至7.2%。“其中大部分地区降水都表现为增加,中等排放情景下内蒙古西部至新疆东部以及南部、广西至湖南南部为增加的大值区。”

  “与平均气候相比,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周兵预计,在21世纪中期我国极端低温事件将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

  他表示,21世纪中期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变率增强,降水更趋于极端化。“平均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将变为20年一遇。整个中国平均极端干旱的重现期将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32年一遇。”

  行动

  1

  我国正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南都记者注意到,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白皮书介绍,我国正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包括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目前,我国正为实现降低碳排放目标积极行动,“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白皮书指出,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2

  未来将推进精细化气象服务

  今年以来多场极端暴雨严重致灾,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引发关注和反思。10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预警也是我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在我们提高自身的过程当中,也期待走上规范化、法治化的进程,和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预警的落地。”

  周兵表示,未来应重点关注台风、暴雨(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灾情来临时要重点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等受灾群众,以及山区农村、城市地下空间、高空作业点、建筑工地、病险水库等区域。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王文曾向南都记者表示:“准确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各国气象部门的难题。气象部门虽然发布了红色预警,但是气象部门没有决策权,最终采取什么动作取决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政府而言,应急响应和管理要更及时。此外,加强对民众的灾害预防教育,提高灾害应对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气象组织已经明确指出,早期的预警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预警也是我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周兵表示,气象部门所提供的气象服务包括精密监测、精准预测、精细服务。“在我们提高自身的过程当中,也期待走上规范化、法治化的进程,和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预警的落地。”

  此外,在今年“南旱北涝”异常天气中,农业、煤矿等多个行业受到影响。对此,周兵表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将推进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发展。“未来我们也会不定期地根据需求,推出针对行业的防灾减灾、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建议。”

  04-07版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方军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实习生 巴鑫禹 代粤冬 部分稿件综合自新华社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