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淌于指尖的世界名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17日        版次:GA15    作者:富晓春

  《看画小记》,陆绍阳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9月版,98.00元。

  □ 富晓春

  陆绍阳教授的新著《看画小记》,涉及40多个世界顶尖艺术大师及其代表画作;读者犹如进入了一座“群芳摇曳的花坛”,尽情领略世界文化瑰宝带来的绚丽芳菲。

  被安格尔斥为“开肉铺”的艺术大师鲁本斯,为什么热衷于画女性裸体?让人难以琢磨的蒙娜丽莎浅笑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和爱的秘密?贾科梅蒂的“筷子人”雕塑为什么瘦成“一道闪电”,而博特罗画画往胖里画“嗜胖如命”又为哪般?为什么《吹双管笛的人》雕像的脸总是“向天空看”?还有《渔夫》中的渔夫头部、腿脚是侧面,而上半身为什么又是正面?对于这些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书中都有独到而精彩的解读与叙述。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专业人士撰写的关于美术史学鉴赏的著作。由于作者是用散文的笔调写的,因而又使其成为了当下不可多得的一本轻松的带有学术性质的“闲书”。书名上的“小记”,使其有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这本书,适合于午后时光阅读,抑或捏在手心,在某个旅途小憩时翻阅。你可以专注于它,正襟危坐,心无旁骛,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一口气读完它,感受文本内在的厚重;你也可以心不在焉,去做另外一件事,或喝咖啡,或与朋友说话,随便翻翻,为某张画或某一段文字而惊叹。

  往常到博物馆或画廊看画,看到的都是凝固的画面。但在这本书中读画,每一幅画都像时光的流水在指尖间转动,犹如眼前“宽广的河水一般缓缓流过”。陆教授学过电影当过导演,还是影视学的博士,他以导演独到的眼光,用手中的笔将这些凝固的名画切分开来,形成一帧又一帧“分画”展现出来,然后又用文学的语言将其串联在一个关于美术史的话题之下,使这些世界顶尖的名家大画像电影一样“流淌”起来。

  陆教授去过世界各地,每到一地,都要到博物馆、教堂、画廊等观摩名画。希腊锡拉史前博物馆、比利时根特市的圣巴夫教堂、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巴黎罗浮宫等都留下他的身影。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用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称为美文,正如画家靳超在序言中所说的:一个精神家园、一朵欢腾的浪花、一个启迪心扉的故事。作者对名画细节的描写细腻入微,形象生动。写《花神芙罗拉》时,他说“芙罗拉手如柔荑,指如青葱,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合拢,像美丽孔雀的嘴”;写女性头像雕塑(作品名不详)时,他说“她的鼻梁直挺,像隆起的山脉,有一种隐隐的力量传递出来”。

  《沉睡的维纳斯》是意大利画家乔尔乔内最为成熟的代表作。28年后,画家提香也创作了一幅《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画中的维纳斯几乎保留了“与乔尔乔内的维纳斯一样的卧姿”。他们是同门师兄,乔尔乔内英年早逝,《沉睡的维纳斯》画面上的景观与天空据说就是提香帮忙完成的。提香在自己的画作中,将原画的构图与意象大胆地沿袭了下来,成就了一段美术史上罕见的画坛传奇。

  陆教授对两幅画进行了详尽的对比与分析,可谓鞭辟入里。他先从时代背景、画面场景、人物状态的不同说起,说明前者是“亦神亦人的艺术形象”,而后者则更多了“一种世俗的味道”,最关键的还在于:“提香让维纳斯睁开了双眼,她的眼睛明亮,深情款款地看着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羞涩,表情中反而略带一丝诱惑,无须考证她在等谁,从《沉睡的维纳斯》到《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眼睛的一闭一睁,好像暗示着她在敞开心胸接纳这个世界,可以说,人的主体性加强了,这种‘人的觉醒’预示着一个更自由、更开放世界的到来。”

  对于世界名画,我是个门外汉;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启蒙。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在书中发现了一张我年少时背着大人偷偷看过的一幅画,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像汽球一样飘浮在空中接吻。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夏加尔画的一幅世界名画,看得我胆战心惊,无地自容。捧读这本书,不仅经历了一次美的旅程,更是接受了一次有关美学的普及教育。初涉者读了会激发兴趣,有可能爱上名画爱上艺术;对于专业者来说,也能从中读出新意,并受到新的教益。

  报人赵超构(林放)书房的案头上,曾长期摆放着一个小画框,上面是世界名画《拾穗者》(现藏于文成博物馆)。很多时候,他会盯着米勒的画,沉思片刻,才开始动笔写杂文。多年来,我不得其解:赵超构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这幅画与他写杂文有什么关系?我曾经就此问过他的女儿赵刘芭女士,但她也不能回答我。现在,读了陆教授的《看画小记》,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陆教授在《米勒,大地上的画家》中写道:“米勒知道他艺术的根在哪里,生活如此艰辛,但艰辛的环境并没有使他的灵感枯竭,他反而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想把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也即无数人的共同遭遇呈现出来。”原来,正是世界名画《拾穗者》中这种悲天悯人的情绪与色彩,以及作者米勒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的情怀,触碰了赵超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习惯性地成为了他写杂文的灵感与动力。

  吴冠中先生曾说过:“艺术到了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世界上一切文学艺术门路所传递的情感体悟,更是互相交融,互为作用。一本好的书,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的,譬如我手头的这本《看画小记》,总是能够让读者产生广泛的联想,寻找到书本之外意想不到的收获。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