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昆明宣言”,承诺十年内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2030年前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14日        版次:GA15    作者:江英 宋凌燕

  绿孔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受访者供图(红外线设备拍摄)

  13日下午,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在云南昆明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昆明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


  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政治意愿。宣言将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向世界展现我们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决心,并展示出我们将在相关问题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宣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该宣言说明各方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很多国家元首和部长们作出的承诺令人鼓舞。

  宣言承诺,各国政府继续合作推动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纳入或“主流化”到决策之中;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等。

  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在昨天举行的COP15高级别会议闭幕式上,多个地区和区域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昆明宣言”的支持。代表亚太区域的印度代表提到,“昆明宣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转型性变革注入了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力。欧盟环境、海洋和渔业委员会代表认为,“昆明宣言”通过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助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和形成。

  据介绍,这是COP15第一阶段会议高级别部分的宣言,并将提交联合国大会、2022年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和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二阶段会议。

  《宣言》摘要

  “昆明宣言”提出必须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层面全面落实该议程,才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的目标。

  “昆明宣言”确认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直接驱动因素是土地和海洋使用变化、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同时提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妇女以及青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昆明宣言”强调需要所有经济部门和社会各界为转型性变革采取紧急和统筹行动,通过各级政府的一致性政策以及在国家层面实现各相关公约和多边组织之间的协同作用,为自然和人类开辟一条未来之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昆明宣言”宣告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十年、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和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背景下,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是这十年的决定性挑战,需要强大的政治动力来制定、通过、执行一个雄心勃勃和转型性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平衡的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实现。

  专访

  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 

  云南鸟类超千种约占全世界9%

  10月12日上午,在COP15大会的一场通气会上,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分享了云南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历程。据介绍,目前云南鸟类已超1000种,占全国的2/3左右,占全世界的9%左右。


  黑颈鹤:摘帽“受威胁物种”


  在地球上有15种鹤,中国分布和记录到的有9种,黑颈鹤是其中最特别的。

  黑颈鹤颈部1/3羽毛均为黑色,高挑美丽,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青海湖发现,是最晚被鸟类学界发现、并且惟一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

  与黑颈鹤同行20多年,彼时年轻的杨晓君付出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如今也收获了丰富的硕果。“我们牵头开展的黑颈鹤保护工作,不但使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一种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另外通过开展‘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是近二十年在剑湖首次记录到黑颈鹤。”杨晓君对南都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每年从大若尔盖湿地(包含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到云南越冬的黑颈鹤近3000只。

  由于他和团队的努力,黑颈鹤被国际认为已经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鹤类物种之一。


  绿孔雀:20年数量减半,濒临灭绝边缘


  通气会上,杨晓君数次向媒体发出请求要关注绿孔雀。他告诉南都记者,据2019—2021年度监测显示,我国绿孔雀的野生种群数量仅约555-600只,比20年前少了一半,濒临灭绝边缘。“很多人不理解保护绿孔雀的重要性,都以为孔雀很多,不可能濒危。”

  杨晓君告诉南都记者,世界上一共有三种孔雀,它们分别是刚果孔雀、蓝孔雀、绿孔雀。这三种孔雀中,仅绿孔雀在中国有野外分布,是我国的原生物种。而大家在动物园或者度假山庄看到的孔雀基本是人工饲养的蓝孔雀,或基因混乱的蓝、绿杂交孔雀,并不是中国原生绿孔雀。

  2009年,绿孔雀正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EN)物种,最新的估计全世界大约只有1.5~3万只野生绿孔雀。作为云南的旗舰物种,绿孔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和研究保护黑颈鹤不同,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以及绿孔雀的中国原生特性,研究和保护中国原生绿孔雀很大程度上是更属于“中国的事”,但目前国内公众对绿孔雀的认知还很不足,参与保护绿孔雀的力量还是不足,“光是科学研究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政府力量、更多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年轻力量投入到保护中国原生绿孔雀的队伍中来。”杨晓君说。

  采写:南都记者 江英 见习记者 宋凌燕 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