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财经大局观》第20期 专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勇教授

信贷结构和信贷环境将继续跟随政策导向调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12日        版次:GA12    作者:陈卓睿

  “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再依赖‘房地产+土地财政’的刺激,转向为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支柱的新增长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马勇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新的增长模式下,银行的信贷结构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存在哪些亟须解决的金融风险?政府债券融资回落、城投和地产两类融资大户融资受限,面对如此形势如何促进信贷的投放?马勇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详细解答了上述问题。

  宏观各部门的杠杆水平

  已趋于稳定

  

  南都: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产生和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请问目前国内金融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

  马勇:从宏观方面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相关部门的持续艰苦努力,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杠杆攀升较快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最近两年宏观各部门的杠杆水平已经趋于稳定,宏观上的金融风险处于可控、可防和可降的良性趋好状态。目前,宏观方面尚存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风险源来看,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消化;二是从外部风险源来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由资本流动和预期传导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值得警惕。

  从微观方面来看,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的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的杠杆率较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导致这些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上升;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主要涉及部分存量房地产贷款和地方平台贷款,以及受疫情影响的部分延后风险等;三是互联网领域的各种金融欺诈和违法违规风险,例如“股市黑嘴”、股票“杀猪群”等违法行为和部分互联网公司在涉足金融业务上的无序扩张问题等。

  南都:去年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目前我国的存量风险与增量风险分别有哪些?

  马勇:目前我国的存量风险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房地产相关风险,由于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业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同时还有一些资金通过债券、股本、信托等形式进入房地产行业,因此,房地产相关风险的消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部分企业的债务风险,从统计数据来看,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大约占到宏观杠杆率的60%左右。在债务比较高的情况下,外部冲击容易导致流动性问题和债务违约;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有待进一步消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家最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去杠杆”政策引导下,上述风险都得了较好控制,并且正在持续稳步化解。

  在增量风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各种新型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领域,开展跨界经营,但其中一些业务的风险性质尚待进一步观察;二是资本在一些领域的无序扩张所导致的垄断风险和对市场机制的潜在损害,这可能阻碍公平竞争,妨害社会公平,并在长期中损害市场效率;三是互联网领域各种花样翻新的欺诈、非法集资和非法投资等问题,例如各种欺骗性的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组建各种非法营销和荐股的微信群等。

  南都: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是否仍主要来自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呈现出哪些特征?

  马勇: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上述风险在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仍以债务融资为主,间接融资的占比比较高,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反应相对更为敏感。

  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特征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机构角度来看,较之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相对更窄、贷款和风险的集中度较高,加之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前些年在业务扩张和经营模式上比较激进,导致中小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要明显高于大型银行;二是从业务角度来看,部分金融机构在房地产贷款和地方平台贷款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如果不能采取更加积极稳妥的转型策略,可能会面临相对更大的潜在信用风险。

  南都: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方面仍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针对上述的诸多风险问题,金融监管层面应做出哪些调整和改进?

  马勇:近年来,有关部门在金融监管上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成效,但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从宏观上来看,宏观审慎管理在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方面,还需要更加丰富的工具和手段,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暴露的各种新风险,例如大型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所导致的“大而不能倒”问题以及资本在一些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等问题。从微观上来看,金融科技的监管还有待探索出更加成熟的方法和体系,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大型科技公司的潜在垄断风险以及监管套利等,同时,某些领域的投资者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针对各种“割韭菜”、“带节奏”、“股市黑嘴”等乱象,以及个人信息违规收集、贩卖和使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应持续深入地开展常态化的监管和治理。

  

  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

  “房地产+土地政策”

  

  南都:近期央行公布了8月信贷及社融数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信贷数据反映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如何理解数据背后的银行业信贷发展环境?释放了哪些信号?

  马勇:首先,从宏观上看待信贷问题,主要是看大的周期和趋势,而不是局限在一两个月的数据变化上。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目前“跨周期”的调节思路,货币政策会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经济增长的统筹问题。8月份的信贷及社融数据也反映出,货币供给延续了今年以来的合理充裕状态,社融数据中偏低的主要是房地产相关贷款以及城投和基建项目相关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这也是风险防控、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的一种政策反映。

  总体来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基于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大局,信贷结构和信贷环境将继续跟随政策导向进行调整,优先加大对战略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三农”、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而对房地产和城投项目等的投融资将维持在适度范围。

  南都:从总体来看,政府债券融资回落、城投和地产两类融资大户融资受限,请问这种形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银行业信贷投放模式等方面释放出哪些信号?

  马勇: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再依赖“房地产+土地财政”的刺激,转向为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支柱的新增长模式。在稳定宏观杠杆率、持续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也将难以复制以往的模式。风险防控、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的政策导向,必然要求银行的信贷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银行信贷需重点支持

  科创、三农等领域

  南都:央行年中工作会议新增“引导贷款合理增长”的提法。但目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房贷、经营贷、消费贷等方面的资金投放有限,而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扩张难以完全填补房地产和城投的信贷收缩。请问在现有条件下,金融业需要通过哪些手段促进信贷的投放?银行信贷需要重点投放在哪些领域?

  马勇:金融机构在促进信贷投放的主要手段方面,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宏观层面上,要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导向,找准趋势性的战略定位,确保方向不偏;二是在中观层面上,要积极关注和研究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相关优势产业,从中选择和培育优先支持的领域和企业;三是在微观层面上,要主动创新信贷模式,针对不同领域和产业特点的企业和项目,针对性地开发信贷投放、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的新方法、新模式,包括积极运用各种金融科技手段,更加有效地筛选客户和监测风险,从而实现风险可控基础上的积极信贷投放。

  在信贷重点投放的领域选择上,围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基本背景,银行信贷需要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具有明确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主要包括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以及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绿色发展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产业和企业,主要包括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三农”、扶贫等领域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信贷支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