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专家学者为“双减”落地开良方:

多方合力改善教育供给 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9月30日        版次:GA10    作者:程姝雯 孙小鹏 董晓妍

  时至今日,国家“双减”政策已出台两个月,广东、广州教育部门也纷纷响应号召,打出“疏”“堵”并重的系列政策组合拳。新学期伊始,“双减”落地如何不打折扣,成为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应共同谋划的重头戏。

9月25日,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举行“中小学课后托管与校外培训治理”圆桌论坛,汇集了来自学界、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校长等嘉宾,为“双减”落地开出良方。

  1

  校内减负根本在于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应提供个性化供给

  在减轻校内作业负担的问题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指出,“根本上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如果课堂教学效益不提高,减负就是减质量。”

  对此,他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给出相关建议。在学校层面上,当下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学校管理不严谨、不细致、不以人为本相关,所以要优化、改善学校管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养。

  在社会层面上,则要“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在吴颖民看来,过去由于学校教育系统没有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从而让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占领了学校供给不足的空间,导致供给关系失衡,出现“学校教育不足而校外过量”的问题。“校外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也说明了老百姓对标准化、‘一刀切’的供给是不满意的,他们需要更具有个性化的教育供给。”他表示,因此要多方合力改善供给,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分配。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课外机构的培训就是个性化的培养,学校是班级集中授课,就不是个性化培养。这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是错误的。”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如是说道。

  2

  需加强对校外培训需求端的全面治理

  论坛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李文章也提及了该问题。他表示,校外培训治理有两个维度,分别是供给端治理和需求端治理。其中,供给端治理主要是针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如无证无照经营、超纲教学、乱收费等,问题的规范性监管;需求端治理则是学生家长培训需求的引导治理,更多关注的是需求如何产生、如何降低家长对学科培训的需求量。“校外培训热现象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培训有着大量需求。”

  据李文章分析,校外培训需求热具有多个方面,如升学压力、“唯分数”“唯名校”的教育评价标准、中小学分层加剧、大学分层加剧等。而校外培训治理,既要“治标”,加强对供给端的规范治理及提高政府协同治理能力;同时更要“治本”,加强对需求端的全面治理,从源头上消除培训需求热“病根”。

  为了解决需求端的问题,李文章建议,可从增强中小学责任、改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缩小教育类型待遇落差等角度入手。其中在增强中小学责任上,李文章特别指出要严格落实非重点学校、非重点班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改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上,要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贯通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转换渠道等。

  3

  作业不是“考试题”学校要多层次优化作业设计

  既然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优化作业设计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就提出,要注重作业的过程性设计,弹性化设计各科作业。作业不是“考试题”,各科目要突出“过程性练习、训练”,要做到分层分级、弹性选做,反对用终结性的试题来代替作业。毕竟,作业本质是自我巩固提高的练习,不是考试,不是一“练”定水平。

  其次,要分解型设计各科作业。方晓波认为,作业并非超前超纲的“秘术”。分解练习,是为了巩固、深化和拓展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向高阶思维转化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作业的分解型设计,本身就是减负,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断地成功,而不是失败。基于此,要分解单元、分解课例、分解知识点,细化作业设计;分解作业练习的点、面、域,化解难度,提升渐进性。

  还有就是,要多一些情境类作业设计。在他看来,作业和考试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书本的知识,而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作业也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解决学习知识问题以后,再于应用的环节获得提高。因此,作业设计要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形成“教学-问题情境-作业解决-引导关注社会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情境类的作业设计将来会在孩子整体作业比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4

  学校课后服务面临挑战 家校互动应增加

  会上,上海市真北中学副校长吴钟铭表示,目前学校课后服务存在“忙与盲”“普适教学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随着学科类培训机构整顿,家长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如何重塑家校关系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对于老师而言,工作时间延长了、内容增加了,课后服务在落实上还有不少难度。“课后服务课程是不是简单增加校本课程,还是需要再思考。”

  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就认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有两大责任。首先是要回归传统的课后生活方式,比如让学生有同伴陪玩、可以不留在课室做作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活动。其次则是,每天都有体育课不只是一两个学校的特色,而是成为一个普遍制度和现象。此外,中小学需要建立完整的社团体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习除了课本知识外的兴趣知识和业余爱好。

  在改善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吴钟铭也提出一些建议。资源供给方面,要以各种资源的整合为指向,以资源的均衡分配为底线,以资源的动态供给为策略;要重塑家校关系,学校把家长作为学习的资源之一,家校之间的互动应该增加;重构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空间,适应学习形态的变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