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曲久曾传海国 潮音今已动宫墙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8月29日        版次:GA13    作者:周佩文

  姚璇秋主演潮剧《苏六娘》剧照。

  潮剧折子戏《扫窗会》剧照。

  扫码看视频

  潮剧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它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而成,是一个已有58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它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这是20世纪50年代潮剧有史以来第一次上北京演出引起轰动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赠广东潮剧团的这首七律,而这次演出的成功也让潮剧进入国人视野,迎来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承与发展的“黄金十年”。

  

明代中期诞生,至今经历六度繁荣

  

  中山大学教授、《潮剧史》作者之一吴国钦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介绍,潮剧从明宣德年间诞生至今已经有580多年历史,其先后经历了六个繁荣时期。第一个繁荣期是明嘉靖万历年间,明本潮州戏文出现,开启了潮剧中贴近乡土、贴近民众的优良艺术传统。第二个繁荣期是清乾隆时期,外地声腔与戏班涌入潮州,其中正字戏、西秦戏、外江戏(广东汉剧)、海陆丰白字戏等在剧目、唱腔、表演、教习诸方面对潮剧有着较大而积极的影响。第三个繁荣期是鸦片战争前后,潮剧剧目繁富,估计在七八百个以上,题材来源也多样化:来自演义说部的历史题材戏、来自宋元南戏与明传奇的传统老剧目、移植兄弟剧种剧目、本土题材、题材来自潮州歌册。第四个繁荣期是20世纪30年代,这时期潮剧舞台上一大特征是文明戏与古装戏交相辉映,城镇建了不少戏院,舞台装置、伴乐乐器、服饰等等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还出现潮剧唱片的大量制作与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童伶制名伶辈出,尤其是他们的老师,一批集编剧、导演、作曲和教习于一身的“教戏先生”,对潮剧艺术贡献很大。第五个繁荣期是解放后废除童伶制,实行“改戏、改人、改制”之后,1956年-1966年出现了“黄金十年”,不但涌现了一批潮剧明星如姚璇秋、范泽华、洪妙等,也整理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古装剧《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刘明珠》,折子戏《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柴房会》《南山会》等,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才。第六个繁荣时期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陈学希、张怡凰、林燕云等著名潮剧演员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一批优秀剧目如《张春郎削发》《葫芦庙》《东吴郡主》等深受观众喜爱。

  

从不故步自封,博采众长丰富自身

  

  吴国钦老师还对南都记者透露,潮剧的定型、与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善于吸纳兄弟声腔及外来剧种的优势与长处,丰富自身。其在与林淳钧先生合著的《潮剧史》一书中指出,明代潮剧一直采用南戏古色古香的曲牌体唱腔,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弋阳腔、昆山腔、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不以本地老大自居,放下身段向外来剧种学习,其唱腔变为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收放自如,形成“轻婉清扬”的艺术风格。此外,“时年八节”的民俗活动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而潮剧也在民俗活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形成了雅正、圆和、轻婉、谐趣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特色。

  

传承如火如荼,首个本科班将开学

  

  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一定与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潮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往昔,但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何去何从,它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呢?

  据介绍,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确定了5名国家级潮剧非遗传承人,广东潮剧院随之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姚璇秋等国家级表演大师收徒传艺。2013年启动“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活动至今未间断过,定时定点定期为群众献上潮剧“大餐”,共享潮剧繁荣发展成果,并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窗口,打造汕头城市文化品牌。2014年启动潮剧老艺人口述史,已出版。2015年办广州、深、汕“首届大学生文化节”,在汕头市著名的小公园演出。2016年办大学生潮剧夏令营。2017年办大中小学“潮剧进校园”,至今逾百场。对票友方面,200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票友演出会,至今办多届。此外,汕头戏曲学校除正常教学活动外,还办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2021年8月,为推动潮剧的保护传承繁荣与发展,潮汕三市共同提议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首次正式提出将潮剧基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潮剧文化教育。

  吴国钦老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却以“虽然如火如荼,但力度还不够”来形容潮剧在当下的传承。他认为目前阻碍潮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少,“首先,眼下的传承多局限于表演层面和技术层面,应该也要注意精神层面,尤其是事业心方面的传承;其次缺乏好剧本;第三,传承需要立足于剧种本身,近年来由于外来导演的增多,新排戏显得不那么正宗,如近期演出的《南海潮》,用了几十名漂亮女演员来串场,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潮味不足,像音乐剧。其实好戏两名演员就够,演一个多钟头还催人泪下,如《扫窗会》《芦林会》等。”

  而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同意新剧本的创作制约着潮剧的发展。“演员总不能只演那几出戏,不但观众会看厌,演员自己也想要不断地有新的挑战。”不过她同时表示目前是潮剧发展的最好时机。

  近两年国家对潮剧的大力扶植有目共睹,姚璇秋不但入选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广东省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而且被中国戏曲学院聘为荣誉教授,荣誉之高在我们国内各个剧种里面是比较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戏曲学院还开设了潮剧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班,为潮剧培养高学历人才。

  亲历中国戏曲学院潮剧本科班诞生全过程的著名潮籍作家黄剑丰告诉南都记者,首批被录取的学生有28人,来自潮汕三市,涵括了各种行当,如武生、花旦、青衣,甚至还有伴乐。他们先是在北京学习两年,两年之后回到广东潮剧院进行实习。“可以设想,这28个人对于潮剧接下来的传承发展应该能够起到一个种子的作用。”

  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钟永红 图片由黄剑丰提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