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教育部出台课后服务新政,中小学今秋开始不再3点半放学

如何为家长解难 为学生减负 为老师分忧?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17日        版次:GA07    作者:吴单 新华社

张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傅国亮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赵刚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困扰家长多年的“3点半”难题将迎来破解之道。

日前,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课后服务工作最新时间表: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校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要开展2个小时。课后服务的内容则强调因材施教,既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指导答疑,也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等。

教育部此次新政如何为家长“接送难”破局?针对课后服务各地有何新招?南都记者就此进行了梳理观察。

  “一校一案”

  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的负担。目前这一建议正逐渐成为现实。

  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情况。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透露,各地各校要“一校一案”制定完善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校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要开展2个小时,并且课后服务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吕玉刚强调,针对少数有特殊需要,即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完全按此时间来接孩子的情况,学校还要提供延时的托管服务。

  在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宣布,北京市下一步将把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7:30,向后调整为不早于18:00。

  

  “减负”困境

  3点半放学催生“校外培训热”

  

  事实上,“课后3点半”难题由来已久。21世纪初,随着我国“减负”工作的推进,全国各地不少小学开始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将放学时间普遍提前到了3点半或4点半。

  不过,这一政策并未实现减负初衷,却给家长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难题。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很多双职工家庭家长“分身乏术”无法接孩子,不得已将孩子送进了各种托管班和课外辅导班,催生“校外培训热”。

  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日渐凸显,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和教育公平问题。近年来,破解“3点半问题”的呼声此起彼伏,这也成为多年来全国两会教育领域的“常驻”议题。

  在地方层面,部分省市也已先行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深圳市于2015年起在320所学校开展了课后延时的试点,如今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现了100%开展课后服务。

  

  存在问题

  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不够

  

  为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难题,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这也是我国首份关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此后,各地纷纷为课后服务出新招。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

  而到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加了课后服务工作。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达到了75.8%。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

  不过,随着各地课后服务的实施,家长的反馈也褒贬不一。有的家长对此持支持态度,一些家长却不买账。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后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例如,有家长反映有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并不会提供作业辅导,学生需要回到家继续做作业。有的学校课后托管只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缺少户外活动等。

  也有不少中小学教师表示,本身的教学工作量已接近饱和,再增加课后托管的工作内容,是给教师增负。

  吕玉刚在新闻通气会上也直指当前课后服务还存在的问题:各地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等。

  

  “延时不增负”

  不得利用课后服务讲新课

  

  南都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此次对课后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课后服务时间并非简单的把孩子留下来进行简单的看管看护。”吕玉刚说,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的项目,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针对有家长想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培优补差”的需求,吕玉刚也回应称,在课后服务上,不能简单用“差”和“优”这两个字来看待。他指出,课后服务工作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好作业。

  第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指导答疑。“这是个别的答疑辅导,不是集体大班性、整体性去补课,这也是体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吕玉刚说。

  第三,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科技馆等进行探索、自主探究活动。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不得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讲新课。”吕玉刚强调。

  在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看来,班级教学中老师按照教学大纲面对不同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是属于标准化的教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则可以实现一些教育理想,即“怎么从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走向个性化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从传统说的有教无类走向因材施教。”

  

  保障教师权益

  组建多样化课后服务团队

  

  作为课后服务的提供主体,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后,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时间将长达10个小时,由此带来的负担如何解决?

  对此,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校长温剑提供了一些思路,他们学校组建了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团队,包括社会精英、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还有一定资质的外聘人员。同时对参加服务的教师采取合理取酬,多劳多得,并在评奖评优上予以倾斜。

  为了让所有老师的工作量尽量均衡,该校采取了“家庭作业+体育锻炼+一班一品+特色社团”的模式。学校一周五天,有三天是静态托管,有两天是动态托管。根据老师的特点合理安排,动静结合,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合适定位,有困难大家一起承担。

  在人文关怀方面,学校将集体备课调整到常规工作当中,高效利用工作时间,并对教师子女进行集中看护。学校还会定期为教职员工做心理疏导,尽最大努力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此外,该校还在尝试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

  吕玉刚对此表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重要的是一定要按照国家对中小学的编制标准,把教师编制核定到位,保障教师的配备。“基本编制应该核多少,老师应该配备多少,应该保障到位。不能说生源规模变化已经很大了,在校生规模已经增加很多了,还是若干年前的编制数,导致教师数量不能增加,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此外,他也认同探索对承担课后服务老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度。比如有老师今天没有课后服务任务,早晨可以早来一会儿。下午有课后服务任务,早晨就晚来一会儿,下午多待一会儿。

  吕玉刚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老师承担,但也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也希望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一起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经费来源

  课后服务可合理收取一定费用

  

  课后服务如何收费是公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记者了解到,课后服务的经费主要用于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根据要求,课后服务的经费来源有两条,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

  “经济条件好的由地方政府进行补贴,学校不收钱是可以的。有的地方可能经济比较困难,则采取了完全的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这种办法也可以。”吕玉刚解释道,也就是说,在课后服务当中如果收取一定的费用,是由教育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共同来确定,特别是价格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合理的成本来确定收费标准,不属于违规乱收费。

  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建立了课后服务的直报系统,各地可以直接上这个平台填报学校课后服务的落实情况,教育部将定期通报各地进展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 吴单

   实习生 周怀阳 发自北京

  声音

  为什么不允许孩子 做一个普通而幸福的人?

  前不久,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家长大会”在成都召开。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和全国150多个市县的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家长代表近千人汇聚一堂,围绕在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的重要角色与亟待调整的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张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我们可以预测,到了2035年,孩子们高中段学历文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拿到手以后,进修、深造、培训的机会可能将呈现“双曲线”:那个时候的孩子可能有三条路可以选择,先升学再就业、先就业再升学、边工作边学习。

  傅国亮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亲子关系好比家庭教育这座房屋的地基,如果建立了朋友般的亲子关系,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谐向上的家庭教育。如果地基不牢,家庭教育的一切无从谈起。

◎所以我认为只要真正做到亲子关系能像朋友一般,你“管”还是“不管”,子女都会有一个较好的人生发展。亲子关系如果是不平等的管教,即使未来子女事业上有所发展,但人生或心理上都可能会有某种的障碍和欠缺。

  赵刚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永远不能摆脱家庭的基础地位,因为家庭教育决定了学校的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点和发展。重要性多大?民间俗话称,“3岁看大,7岁看老”,家庭教育看出人一生的生命质量的影子。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得人伦不通、生活无能,你期待第二任老师把这样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优秀孩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不断攀比“别人家”更优秀的孩子,导致焦虑不断。任何时代,杰出人物总是寥若晨星,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做一个普通而幸福的人?

◎家庭教育是人格教育、生活养成教育,而有的家长一说到教育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分数吞没一切。如果只在评分体系下表现一个孩子,可能会埋没孩子真正的闪光点。

  新华社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