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年近六旬,主动请缨带队冲锋在广州抗疫第一线

“这也许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次机会,让我到抗疫一线去参与救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14日        版次:GA10    作者:李春花 李文

  专家名片   崇雨田,中山大学疫情防控专家顾问组组长,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中山三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广医附属市八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副书记。   长期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2013年至2021年间,先后担任中山三院院长助理及主管医疗的副院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右一)在市八医院与同事讨论工作。

  “我快60岁了,这也许是退休前留给我的最后一次机会,到抗疫一线去参与救治。”

今年广州出现本土疫情,接到派驻市八医院的消息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立即向院领导报名,受命带领中山三院医疗队前往市八医院。这一次再送队友出发,他信心满满给队员们打气,“加油!相信自己!”

在本次广州本土新冠疫情中,崇雨田在国家指导组、省市相关部门、中山大学、中山三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带领团队打了个漂亮仗:从6月13日至7月9日,中山三院派出222名医护进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与市八医院并肩作战,接管了四个病区、151张病床,保持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的纪录。

  1

  睿智领队

  及时增补专科医生 普通病房也设重症治疗组

  谈起这次广州抗疫,崇雨田底气十足,“我们的队员,50%成员有驰援武汉抗疫经历,30%有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抗疫经验。”

  6月12日晚,中山三院接到上级任务,当晚组建了派驻市八抗击新冠医疗队。6月13日中午,医疗队抵达市八医院,当时队伍共计180人,包括60位医生,120位护士。

  此次中山三院接管了广州本土病例的四个病区、151张病床。抵达市八医院后,除了第一时间进行场地熟悉、人员培训外,崇雨田让四名病区主任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他发现,病区中老人、小孩不少,而此次派驻医护以感染科、危重症医学、呼吸科为主。

  “目前的人员配置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崇雨田当晚向中山三院党委汇报,医院当机立断,调整策略,向市八医院加派人手,针对儿童及老年患者较多的特点,补充儿科医生,以及老年人较常见的心血管等疾病专科医生。考虑到老年人住院期间可能会有外科疾病,还特意补充了一些外科医生。

  6月14日第二批次医护人员到岗,共计派驻人数为222人,包括71位医生,151位护士。

  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员配置,在后来的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ICU里有一名患心血管疾病的长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市八医院医务科向医疗队提出会诊需求,医疗队的四位心血管专家第一时间前往会诊,并再实行轮班制,每天去查看该患者,使病人得到了更规范、更专业的治疗。

  “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不断优化组合”,身为领队,崇雨田一直在根据疫情的变化调整病区管理策略。

  随着病情的好转,一些重症病人转到了普通病房,但对普通病房来说,他们又属于重症。对这个问题,崇雨田进行了更精细化的调整: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基础疾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且配以专业专门的医疗团队,普通病房也设立重症治疗组。儿科方面,除了儿科医生,有意识把儿科护士调配过去。

  一支222人的队伍,如何更科学地管理?这也是崇雨田思考的问题。他的方法是把党支部建在病区上。

  队伍早在出发时,便成立了临时党委,在接管的四个病区里每个病区设置一位病区主任及一位护士长,同时成立了党支部,分别在四个病区开展工作,隔离酒店也成立了党支部,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

  所有协调工作在统一的临时党委领导下统一实施,沟通更顺畅,在同一个病区发现了医疗或护理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及时通报给其他病区,有好的经验也可以在其他病区实行推广。

  2

  贴心“管家”

  在“清洁区”设置能量补给 简化订餐程序“解放”护士

  “治疗病人不仅是在病床边,还延伸到很多病床之外的细节”,作为团队“管家”的崇雨田,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细节问题。

  事实上,在进驻市八医院第一天晚上,崇雨田就失眠了,那天他只睡了两个小时。

  6月15日凌晨,崇雨田接到队员的电话:一位刚下班的护士回到隔离酒店后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虽然进行能量补充后慢慢缓了过来,但这个突发状况让崇雨田警惕起来。

  当时,隔离病房的“清洁区”严禁饮食,医护为了避免上厕所,早晨不敢吃不敢喝,进入病房后,穿着防护服消耗大,“这件事说明,在休息区不给医护人员补充能量是非常危险的,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出现一例以后,你马上要想到,有可能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回到房间的崇雨田再也睡不着了,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案。他觉得,在做好标准防护前提下喝点水、吃点巧克力补充能量,上个卫生间没有问题。

  第二天,崇雨田便向国家专家组院感专家提出建议,在清洁区设一些能量补充,允许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适当补充能量,让医护人员得到休整,减轻心理压力。这个意见得到了采纳,第三天清洁区就设了能量补给,护士低血糖的现象没有再发生,崇雨田心里也踏实了,“我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住院期间,患者的餐饮由护士订餐,一些年长的患者吸着氧,视力不好,需要护士报菜名供对方选择。这样下来,一次点餐就要花去两三个小时,每日订餐工作量大、易出错。

  崇雨田认为,护士应该从非医疗专业的事项里“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护理中去。商量讨论后,他们改用套餐的方式,选三个商务套餐,每个套餐由营养师和专业人士进行营养评估,荤素搭配,患者不需要再对着几十种菜品做选择。这个调整,大大减少了订餐护士工作强度,点餐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

  3

  细心医者

  多学科联合、治疗关口前移 发挥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

  在救治方面,市八的医护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新冠病人救治,在治疗流程、院感防控等方面有坚实基础,比如,对肺炎病人尤其重要的高流量吸氧治疗,在这里完全不成问题。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俯卧位通气治疗、氧疗在患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少患者低氧表现并不明显,如不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快速进展。医疗队临床专家们一一细心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警指标,做到治疗关口前移。

  结合武汉抗疫经验,康复小组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减少了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血栓事件和肌肉无力等情况,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除了前线的专家,中山三院大本营的专家们都是医疗队的强大后援团,当患者出现皮肤病变,崇雨田领队立即连线皮肤科教授为患者视频会诊;针对病毒变异株的特点,院感科主任邓子德为全队讲授有关防护要点及误区;为应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心理科专家陶炯、王相兰等为队员讲解心理问题处理对策及医护人员心理调适,讲座对所有兄弟医院开放。

  中山三院作为一家传染病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广东省新冠定点医院之一,是广州市医疗力量的一支“生力军”,“这次中山三院派出的这支医疗队,确实在这一场广州本土疫情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崇雨田说。

  4

  “半个老广”

  采样医护、广州街坊奉献配合是取胜关键

  这一次广州抗疫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崇雨田认为,关键不只在于市八医院的战场,更在于全民核酸筛查,控制新增病例,“就像打仗一样,双方相持的时候,如果对方源源不断有新增力量,我们在一线就感觉压力非常大,”崇雨田说。

  这一次,大量医护人员参与核酸排查,中山三院派出了超过2700人次的医护人员参与了广佛莞深的核酸排查,“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6月暴晒、暴雨交加的天气,有时甚至要通宵查核酸,他们很辛苦。”

  崇雨田还感叹,这场战疫取得胜利,也离不开广州街坊的高度配合,“像荔湾、越秀都属于广州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能够短时间内控制下来,很不容易,得益于居民们能够主动居家、主动参与多轮的大规模核酸排查,这是这次抗疫胜利非常关键的因素”。

  战疫的胜利同样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中山三院前线、后方的密切配合。队员出发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常务副校长肖海鹏亲自送行,省市领导多次慰问,前线缺人少物时,医院后方火速支援,并成立抗疫关爱队,为队员及家属排忧解难。

  从1980年来到广州,崇雨田在广州已经生活40多年,他笑称自己也是“半个老广州了”,广州人包容、随遇而安的个性让他印象深刻,“面对重大疫情,需要集体配合,才能尽快把疫情控制住”。

  心声

  传染病学“老将” 参与SARS、汶川地震救治 行医要有爱心、同理心

  “去年没能去武汉,真的是遗憾”,崇雨田叹道,“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让我真正到抗疫一线去参与救治”。

  崇雨田从事传染病工作已三十多年,在新冠之前,他还经历了SARS,参与了汶川地震救援。

  2020年初,抗击新冠,崇雨田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但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医院本部更需要他协助安排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支援武汉未能如愿。

  今年,接到派驻市八医院的消息后,崇雨田立即向院领导报名,受命带领中山三院医疗队前往市八医院。这一次,“我在他们身边了,我会和他们一起打这场仗。”

  现在,这场仗顺利打完了,等隔离休整结束后,有什么想做的事?崇雨田说,要赶紧恢复门诊,“病人还在等着我呢,之前停诊后,病人就一直问什么时候复诊……”话音刚落,手机铃声响起,是患者家属来电咨询病情。

  谈及医生这个职业,崇雨田认为有爱心、同理心很重要,“你很难让一个病人带着愉悦心情来看病,但我们应该做到让病人在看病的过程中感到温馨。”在他看来,医生的成就感源于病人对自己的认可,医生行业很讲究口碑,这个口碑来自病人,来自同行,来自同事。“这个职业规范就要求你要用同情心、用你的专业知识去对待每个病人”。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李文

视频:南都记者 刘嘉琳

供图:受访者 通讯员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 叶张翔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