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说创作,熔古今笔法于一炉铸就大山水;谈管理,放眼大湾区勾勒广美发展蓝图

李劲堃:道履山河万物,情系古今百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13日        版次:GA08    作者:朱蓉婷

1. 李劲堃作品《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2019年,338cm×1082cm,纸本水墨重彩。

2. 李劲堃作品《幻象》,185cm×145cm,绢本设色,1994年。

3. 1994年李劲堃(左)举办第一次个展时,黎雄才先生(中)观展。

  人物

  李劲堃

1958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人。1982年毕业于肇庆师范专科艺术系油画专业。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作为广东美术界的“掌门人”,李劲堃的艺术管理、组织、研究和创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身兼多职、身负重任,不知疲倦地穿行于繁复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

采访当天南都记者抵达广州美术学院时,李劲堃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徐徐的风从茂密的竹林间和缓穿过,一个上午连同午休时间,他在课堂、采访、会议中不停转换着角色。时间紧锣密鼓一般在他的身上游走,但每一个环节,他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而且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记者采访时,他边煮着茶边娓娓道来。

李劲堃虽出生于岭南书画世家,最早学的却是油画专业,油画让他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也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在多年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他深研唐宋,将中国传统宋画的雍雅意境与西方古典传统的静谧造景糅入画中,实现中西的嫁接重生。因而无论在他的巨幅山水还是旅欧写生中,总布有一种忽明忽灭的浪漫古典的城市街景,意象的新颖性与笔法的写意性使其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是岭南画派的精神传人,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等岭南大家在艺术理念、绘画技巧以及意蕴表达上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直秉承又发展着高师“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艺术主张,在新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中不断深耕;同时他又是最为“叛逆”的传承者,上世纪90年代,他与同事突破性地提出了“后岭南”的艺术观念,他认为,继承的最好方式是发展:“艺术只有进,没有退,只可以改变,不可以重复。”他具有传统技法但又异于传统观感的山水画,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亦汇入了个人的智识与风格,从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铜奖的《大漠之暮》,画面空旷苍凉,低矮的褐黄色土地绵延着伸向远方,天地浑然一体。

这是他在鸣沙山上靠着古垣墙坐了几个小时构想出来的,他在简一的地平线上听羌笛、听喜多郎的《丝绸之路》,于是那尘封已久的历史便从泥沙中淘炼出来,对天地苍茫,无情岁月的思索与感慨成为他这幅作品表达的灵魂所在。

西北之行奠定了李劲堃进行山水写意的基础,他决心将对山水对象的表现转化为对内涵与意境的描摹,画出能触动灵魂的山水。后来他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第一稿)、《卖炭翁图卷》等便都是此类作品,李劲堃善于透过表象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借助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是时代背景下具有厚重历史意义的语言。“你只有关注社会,社会才能关注你”,他始终在探索艺术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出入于传统与当下之间,他是山水艺术间的旅人。从中国的山河,到异域的名胜,从历史上的古迹,到而今的时代与人事,李劲堃的写生覆盖了不同的题材、风貌,道履山河,情系古今,他始终走在传统艺术的革新路上,倾听、观察、感悟、诉说,不断拓宽对于历史自然的理解,也不断拓展笔墨的表现手法。

李劲堃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到纯粹的艺术家身份。与南都记者畅想未来,他的脸上透出一丝闲适与期待:“我希望到时我能够多画一点像《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这样的作品,这不仅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专业的探索、对于历史的记录都有意义。”

穿梭于案牍忙于诸事的李劲堃,创作仍然是他永远的栖息地,他有两方印,一方是“勤不言苦”——“你既然勤奋了,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就没有必要抱怨,更无须告诉别人”;另一方是“以笔参禅”——“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便是,你划下的那一笔有多少料,你的才情、你的功底、你的志趣全都在那一笔一划间表露无遗,任凭你去争、去夺、去守都枉然”。同时,他在思考、学习、回望之后,又坚定地投入到广东美术生态的铸造与建设中,去实现他的“开拓”重任。

追忆恩师黎雄才等的难忘往事

南都:你的几位老师,比如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你在跟这些艺术大家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回忆?

李劲堃:黎雄才先生我小时候就认识他,因为他是我父亲的老师,也就是说我和家父是“师兄弟”。在当时的我看来,黎雄才先生在学术高度上就像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很幸运我有这样的机缘去接近他。

我曾在一次采访黎雄才先生的时候问过他:黎先生你认为你在中国美术里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抽着烟,在谈笑风生中介绍他的画作难度,然后哈哈大笑:“500年……哈哈哈”。

他没有讲500年怎么样,但是我知道他肯定非常有信心,认为五百年里边他是一个独特的、有突出成就的人。我并不认为这是妄言。因为在我四五十岁做“百年雄才”研究项目时,发现他无论从绘画技术还是风格特征上讲,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绝对是几百年屈指可数的大家。

通过每一次和他的交往,他的谈吐、气息、胸襟以及言语的智慧都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受,让我思考在专业里攀登高峰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以及如何自处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的人。

所以,无论是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等先生,还是全国其他的一些大家,比如刘海粟、宋文治、吴作人、叶浅予、黄永玉等先生,他们在无形之中带给我不同的气息:有文静的、有吞吐不凡的、有把画画改变历史作为己任的,也有谈笑间横跨整个绘画史知识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成为我以后碰到困难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尤其是我介入到对岭南美术大家系统的学术梳理与展示后,除了“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我还参与了“岭南画派在上海”、“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等的策展,以个案的形式重新发现这些灵魂式的人物的文化理想、文化担当与文化成就。他们当年如何面对社会与艺术复杂的局面,如何把握人生与艺术的方向,如何将影响垂范世人,都给了我不可估量的启迪,使我自己的艺术与人生有了很大提升。

南都:具体而言,每一位大师的不同气息和性格、艺术理念对你日后作品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劲堃:比如关山月先生,他紧跟时代,通过笔墨去表现大好山河,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并以此为己任去推进自己的艺术探索。他画梅花,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样式和品格。过去人们理解梅花多是高洁高雅,不畏寒苦,突出它清、洁、雅的一面,但关先生画梅花,强调梅花的铁骨以及根茎的力度,把它拟人化,展现其民族性和人格性,他的立意和高度就和历史上所有的画梅的人都不一样了,他凭借梅花就足以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独树一帜。再比如他跟傅抱石先生合作完成的《江山如此多娇》,那种气度不凡的吞吐,是历史上所有的山水画都没有的气息。

我在策划“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的时候,发现他有非常多文稿和小纸片。据他说,他从小在绘画上就很有天赋,当年碰到王朝闻先生,老先生就跟他说:“之光,你所有这些手稿,很可能会进入美术历史。”十几二十岁的他听到这句话之后,就把它们事无巨细地保留下来,结果不出所料,现在他大量的手稿都进入了中国美术馆和广州艺博院这样的艺术殿堂。

再比如陈金章先生,他具有对笔墨的那种细如蝉翼的理解力,梁世雄老师处理事情的豁达以及画画的那种开合有力,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师的影响力。

我画画的数量不算很多,这是关山月先生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每一位画家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创作方法。他跟李可染先生的作品都不太多,但他们都是很重要的艺术家,都是我要学习的楷模。在目前有这么多行政工作要处理的情况下,我也尽量做到少而精,每一幅画都认真对待。

“用图像记录历史是一个艺术家的本位职责”

南都:三十多年前你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就画了《大漠之暮》,后来成为了您的代表作之一,能否谈谈这幅作品的创作经过。

李劲堃:《大漠之暮》是综合了我读研之后的若干年的心得体会去尝试创作出来的。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几年都是研究唐宋绘画,那么,到底如何用唐宋绘画去表现一种新的创作意念以及文化气息?我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题材。

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去了一次敦煌,进行长时间的旅行写生。去之前,我浏览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但去了之后我发现,除了敦煌、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痕迹都存在我们的历史里。我一边看一边听着日本音乐家喜多郎创作的《丝绸之路》:眼前上空无一人,但音乐中分明有驼铃、有马声、有风声,还有风刮着草掠过黄沙的声音……也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我读过的所有关于敦煌的历史知识都从脑袋里面涌现出来——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从中原逐渐走向西方,带着中国文明往外传,外国的各种文化物产,又通过这条路东来。当年在这黄沙土里面有多少金戈铁马,有多少慷慨悲歌,千百年过去了,最终化为了这一片漫漫黄沙,让人感觉到自然的伟大以及人在它面前的渺小。偶尔我还会看到风吹起一阵烟雾,或者大漠中莫名飘起一股地底的气息,仿佛是大地在诉说、在呼吸。于是我的脑海中忽地豁然开朗,希望通过大漠里的流云与风月,通过无垠的天空来寄托历史的厚重、广博以及岁月的无情。

敦煌之行激发了我之后十几二十年一直在探索的一个母题,就是如何用传统的技法去表现历史的厚度。《大漠之暮》便是早期这种探索的代表作。

南都:最近,《苍山如海 残阳如雪》入选了央视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后广受好评。这件作品展现的又是历史的另一番景象:悲壮和磅礴,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李劲堃: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写道:“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每当读到这首诗,我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画面:经过残酷战争之后,红军战士们踏着血迹重新向着残阳如血笼罩下的茫茫群山前进,前路虽未可知,但是却又充满了一种希望。你能感觉到一个革命家,对待战争、对待胜利、对待未来、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命运,他内心的磅礴。

用艺术与图像记录历史,是一个艺术家最本位的职责。我从小就喜欢挑战一些难做的事情,这也是一次艺术的挑战,即山水画能不能够表现国家历史上一些重大的题材?我对战争有强烈的探索欲,我认为我们今天每一次在和平环境里呼吸的机会,都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娄山关战役是一场极为激烈的战斗,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胜利。所以,打完仗之后能够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的那种历史创作样式我是不认可的。这也是我创作历史画的一个历史观,你如果忘记了这些人用血肉之躯去进行殊死搏斗,怎么会珍惜他们用生命给你换来的和平与幸福?这幅画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工作之余能多画一点这样的重要作品,这不仅对我自己有意义,对历史记录、专业探索都有意义。

“佛山新校区将打造国际化艺术教育”

南都:自2017年到任广州美术学院之后,你认为广美在艺术教育和学术上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李劲堃:我想,任何一个学校都是由历史文化积淀起来的,我们要在众多前辈名家大师和普通教职员工共同打造的坚实基础上去让这个学校成长。我和同事们都很清楚:我们是其中一个接力棒。如何去做好这个接力棒?我想首先就是“承前”,并尽力为学校“启后”,这种“承前启后”正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发展脉络。所以我来到广州美术学院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总结广州美术学院建院60多年的成就,如何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我跟刚来时的陈潮光书记,现在的谢昌晶书记一起,针对广州美术学院如何在新时期打造“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艺术大学”,在师资、人才培养及科研方面听取多方意见,提出新的构想,一起推动广州美术学院在教学改革、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方面发力。几年下来,我认为我们取得了非常欣慰的成果,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广州美术学院所有三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均榜上有名,美术学更是跃居全国第四,取得了新突破。这是我们全校师生围绕“拔尖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开展对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这次申博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支持,希望能有所突破。

另外,如何在大湾区格局下构建广美的发展,也是我们整个班子一直在思考的。在得到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以及佛山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和佛山市最终达成了合作共建意愿,一起开辟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新校区包含了近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想,即随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作为培养未来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该如何让中国的艺术教育有突破性的发展?艺术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它能极大地推动一个民族在国际上的彰显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年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提升艺术教育、教学体验”。最近这几十年,中国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他们有一部分人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有一部分人由于其才华得不到滋养就逐渐萎缩。这一点在我的同学、长辈、晚辈身上都出现过。所以,在目前中国整个教育领域空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是时候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构造世界一流的教学模式和方案,让中国优质的教学资源留住更多优秀的学生,为未来中国教育以中国方式影响世界做一个前置准备。因此,今年我们明确提出“提升艺术教育、教学体验”,一方面加强老校区的升级改造,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以及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准备在佛山打造一座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新型学校,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提升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南都:那佛山校区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具体会有哪些改革措施?

李劲堃:比如面向全球招聘青年教师,利用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以及优质的教学空间,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学者来中国任教,改变以往只是请专家来短期讲学的做法,让广美的教学逐渐成为国际艺术教育一个关注点。同时,通过更多的国内外交流与互动,共同开发一些课程与培养方案,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逐渐走向国际进行相应的探索。

提出“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

南都:你如何理解“岭南画派”中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李劲堃:广东的中国画面貌在全国一直都是非常有辨识度的,尤其在近100年里中国美术发展中,率先举起了艺术革命的大旗。当年高剑父他们提出的“岭南画派”,强调的是一种艺术革命精神,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画派,正因为他们具有这种革新的精神,岭南画派才能至今仍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

而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认为,当下岭南艺术的发展可总结为“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我们的先贤高剑父先生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折衷中西”去促进中国文化、岭南文化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我们如何构筑21世纪中国艺术的影响力?我认为要“立中研西”,要站在中国的原点上去研究西方。“直面当代”讲的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不惧怕任何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以豁达、兼容的心理吸收更多艺术门类来滋养我们的中国文化。最后“以古鉴今”,因为我们有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的积淀,岭南文化本身也具有着丰厚的积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步的参考系数、一个刻度,不断地提醒我们如何前行,我们通过回望传统来鉴别我们前进的高度或者质量。

南都: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如何带领岭南美术走向国际化?

李劲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根基,艺术家可以用图像记录历史,也可以用设计改变中国。我认为在未来,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人文产教融合,东方美学将改变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格局。那么21世纪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广州美术学院身处岭南,更有将中国大湾区的人文湾区展现到极致的这种可能。

大湾区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应该具有代表中国文化对外辐射的影响力。特别是近期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岭南文化作为深圳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文化腹地,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整个大湾区构筑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就是我们研究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大型的、浸入式的艺术教育基地,它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文化载体。

本期撰文: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陈芯茹

  《岭南艺术大家》系列 监制:戎明昌 统筹:王卫国 刘炜茗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