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世实无强弱之分,而看坚毅勤奋之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13日        版次:GA15    作者:汪予曦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一(9)班 汪予曦 ◎指导老师 陈达姗

百年前,毛泽东同时代的那一批中国青年面临满目疮痍、个人前途受牵制于时代的困境;今日,中国青年迎接活力包容、个人享有平等的梦想成真机会的机遇。曾经,青年毛泽东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发出对“体育之效”之论,成体育使人“增益其所不能”、强健其体魄而坚毅其精神之说。然除体育之本身外,每个人面对困难时应持有的理想态度,又何不为此。

百年前,前所未有的亡国之危与空前的民族团结并存。飘零山河之间,在湘水之畔,有一个大家族。他们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后人,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女儿,名叫曾昭燏。其人若其名,未恃其优渥出身而享受金碧辉煌的生活,而偏做了那个灰暗而又热血的时代中的一束燏燏火光。

曾昭燏,如今刊载的她是一名历史文物工作者,曾在欧洲多所著名高校跟随大师学习,尤在中国古代服饰方面颇有造诣,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巨大贡献。而为多数人不知的是,抗战期间恰在欧洲留学的她,在报纸上看到北方将士抗战之艰苦情形而人民逃避一空,悲愤写下“此伤心惨目之情况,真不忍言。余尚偷生此间,过欧洲普通人之生活,真何以对我战士耶!”;曾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九州之时毅然结业回国,欲暂时舍弃学术工作做战地记者以便更直接为国服务;曾在目睹抗战时期我方落后的武器设施时悲愤悔慨当初应从兄长曾昭抡学化学,以工业报国——曾昭抡也同是曾国藩之后人,在抗战最危难的时候随其任教的北京大学迁至长沙又徒步至西南边陲,苦心孤诣研究学问,用青春浇筑了共和国的第一批化学方面人才。

曾氏兄妹作为名门之后,料想其身世当属强之范围;山河飘摇、民族危亡,料想此境遇当属弱之范围。曾氏兄妹处强而逢弱,未自喜于己强而未自悲于国弱,当属当时青年之楷模,以悲愤化为报国之志,抗争外敌、奠共和国强国之基,使弱变为强。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机遇合作与挑战威胁、局部繁荣与发展不均并存。河北的一个乡村里,有一个叫王心仪的女孩。她是千千万万中国偏远地区儿童的缩影,凭借自己的努力倔强和国家给予的受教育的机会考上了北京大学走出小乡村,并写下了《感谢贫穷》一文,又在上大学之后入伍从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投身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之中。

深山的条件之艰苦、贫穷给人带来的生存压力,想必你我都是未曾体验过、也难堪其负的,这算是出身之弱了。但王心仪并未向生活屈服,也没有躺在国家的帮扶优待之中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心怀感恩、坦然乐观地面对个人境遇,努力学习,逆天改命,可谓“生于弱乎而以其为天之诱”。她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标杆,不以己弱而自悲,也没有因国强所得之帮扶而自喜懈怠,而以自强改出身之弱、并以自强图国之强。

我们欣逢先辈披荆斩棘创造的伟大盛世。然虽于盛世之下,人各有出身强弱和天赋优劣之分,这是不可否认的既存事实。但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享有平等的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强弱优劣,其影响着实让步于坚毅与勤奋。盛世之青年,我们当不以所谓自弱为借口而退怯、不以富足条件为享受而懈怠,当感激先辈所拓所创、迎着时代带给我们的宝贵机遇而上——以强健之体魄、坚毅之精神,勇敢地与个人面对的困难搏击、引领浪潮吧!

  A14-15版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