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读书俱乐部现场活动回顾

吴承学:学术“无望其速成”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06日        版次:GA13    作者:周佩文

  《冰壶秋月》新书分享会现场。 韦栩滢/摄

  南都讯 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韦栩滢 日前,南都读书俱乐部、广州学而优书店、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家讲堂”系列举办最新一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首位长江学者吴承学教授携随笔集《冰壶秋月》,与学而优书店现场读者分享该书出版前后的情况以及由这本书引发的学者成长、成熟的系列话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立作为嘉宾参与活动。

  一篇“喧宾夺主”的序:

一份意外的收获

  吴承学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高校的一代学人中的佼佼者。《冰壶秋月》是他于问学之余撰写的第一本随笔合集,研读该书对于考察那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有启迪意义。

  该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分享会现场上,吴承学教授把该书的出版形容为“意外的收获”,理由是去年原定的出版计划里并没有它,它的面世要归功于出版社编辑锲而不舍的建议。他当时因疫情困居美国,听从编辑建议试着把现成的文章归整,然后托国内几位学生帮忙校对,最终成书。他分析该书受欢迎的原因时打趣地说:“本书的序《书生本色》有喧宾夺主之嫌。”《书生本色》出自吴承学教授的夫人、著名媒体人江艺平之手,该文体现了江氏一贯的平淡中见骨力的文风。吴承学教授表示,不少读者们是因为读了序而萌生一窥全书面貌的想法。

  《冰壶秋月》这一书名也是备受好评的。吴承学教授表示,“冰壶秋月”出自苏东坡的诗《赠潘谷》“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本来是书中怀念自己的硕士导师黄海章先生的文章的题目,以赞颂“海老”的品格高尚。此次用来做书名有三层含义,一是向品德高洁、高贵、高雅的老师辈致敬,二是表明吴承学那一代学人的自我期待和追求目标,三是对后一代学者的期待和鼓励。

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

在学术文章另写“人生”

  中山大学中文系孙立与吴承学教授既是研究生同学又是同事,两人相识相知40年。孙立教授在分享时表示,过去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他以“惊艳”来形容《冰壶秋月》一书的出版:“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很了解他,他不像有些学者,从一开始就有‘两副笔墨’的想法——一边写论文,一边写散文。承学不是这样的,他并非有意为之,他很多的散文是很随机的,并不是有意去写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最后结集为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三种类型的文章,从忆语到札记到序跋,实际上是他一直以来除了学术论文以外的一些小的文章。我从他的文章里面也看到了另一副笔墨,跟他的学术文章有共性,但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对新一代学人的期许:

关于超越的两层含义

  

  吴承学教授在书中的“忆语”部分有好几篇文章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感悟,如《何妨吟啸且徐行》《学者要有传世意识与文化责任感》《学术尊严与快乐》《致新一代学人》,又如“序跋”里面的《学术上不可定于一尊》,在这些文章里面都提到了对新一代学人的期许。他在活动现场表示,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好年青一代的学者,期待学生超越自己。这里“超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不少新一代学人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都比上一代学人强,可谓具备了超越前辈的能力。另一层含义则是立足于整个学术史,年轻学者到底能不能超越前一辈学人?“也就是说,不是某个人写出了一两篇比老师强的论文就说明他能够超越老师,而是他们这一代能否在学术史上有革命性的进展。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比老师强的论文,也具备了超越我们的能力,但是他们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能不能超越我们,其实现在还很难说,但还是很期待。”他回忆读研究生时,硕士导师黄海章先生和博士导师王运熙先生都曾经引用唐代大文豪韩愈的话来勉励他:“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他后来也一直以这段话来勉励自己的学生。

  孙立教授也表示,年轻学者在拥有比老师们更优越的学术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建议年轻人在面对前途的抉择时要把目光放远一点。首先在选择学术平台时,不能只着眼于一时的收入高低;其次是要坚持和专注;最后是在面对诱惑时要自律,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学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