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悲剧更受人“青睐”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23日        版次:GA13    作者:张佳

◎华师附中 高一3班 张佳  ◎指导老师:赖慧

李碧华的作品《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为了唱戏被砍掉了一根手指,最后在小楼面前自刎而死;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徐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终只剩下他悲凉地活着;电影《乱世佳人》里,斯嘉丽最终明白了如何去爱,但她身边爱她的人都已经离她而去了。

这样看来,似乎绝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有着悲哀的基调,相爱的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在一起了却无法长相厮守,敢于反抗不公现实的英雄人物勇往直前,可最终还是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悲剧带给人震撼,引发人的思考。反而,合家欢大结局总让人感觉不够深刻,也被冠以“不够经典”的帽子。

何为悲剧?相对于喜剧、正剧而言,前者想带给人们的是正面的情感体验,而悲剧更多的是唤起观众悲伤、恐惧的情感。悲剧强烈撞击着我们的情感,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两者比较之下,不得不承认人们更愿意选择观看悲剧。

为什么悲剧更受人青睐呢?首先,悲剧让人认清现实。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意义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生活的常态。苦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生活最真实的底色。悲比喜来得更深入人心,经历过苦难,也比甜更能引发人的共鸣。读到《红楼梦》里林黛玉还泪而死,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加立体;读到《我与地坛》里母亲对儿子无悔的付出,那份沉甸甸的母爱便更加深刻。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记得快乐的时光,反而是那些艰辛更让人记忆犹新,其中,无法忽视的是现代社会对于都市人的影响。小时候大人们总会说,等你长大了,考上好的大学了,人生就自由了。但实际上,所谓生活自由,不过是从一个坑里跳出来,转身又跳入另一个更大的坑。此时此刻,悲剧的出现就给了观众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契机,这就是人生与社会的本色。反而是喜剧总是带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欢乐,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喜剧也有着逃避现实的意味。

其次,悲剧激发人们更有直面挫折的勇气。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苦难的情感似乎总比对幸福更加深厚。苦过才会甜,阳光总在风雨后,他们坚信,现在所受的苦,都是在为美好的未来铺路。泰戈尔曾说过:“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的苦难将会照亮你的路。”悲剧并不意味着与绝望画等号,每一个悲剧故事中,主人公大多都曾是奋力反抗不公的命运的英雄,尽管最终惨烈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但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和品质依然在激励我们拼搏向上、永不放弃希望。只有经受过生活的苦难,见证人生的悲哀,伟人们写出来的作品才更打动人心,像苏轼,像司马迁;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摧残,历经岁月的磨难,仍然保持一颗初心的勇士才最让人感动,像保尔·柯察金,像海伦·凯勒。那些灵魂破碎过的人,才算真正活过,那些经历过悲剧人生的英雄,他们的生命如同火花般绽放在天际。尽管有时候不过昙花一现,却也照亮了一群人的迷茫。

再者,有些经典之作,若不是悲剧就难以体现它真正的价值。若《水浒传》里众英雄没有受招安,而是像原先那样仍然在梁山泊里快活闹腾,吃酒吃肉,那它便反映不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反映不出在统治阶级剥削下农民起义的悲壮。若《骆驼祥子》里祥子最终与小福子成了亲,攒钱开了车厂,幸福地生活着,那便无法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事实,也无法窥探人性中的丑恶。悲剧也造就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格,比如日本的物哀之美,比如韩剧里面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可以说,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的真实反照。悲剧虽让人心痛,却是直击现实,厘清痛点最有力的武器。

当然,这并不代表,一定得要是悲剧才是值得一看的好故事,毕竟,岁月静好的情节同样是令人期待的。尽管有时候美好的结局没有悲剧那样直击人心,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流淌在心间的温暖与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悲剧并非意味着无病呻吟,适时的悲剧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作品的主题,若一味卖惨,主角非死即惨,动不动就把主人公写死,写出来的故事也只会让人大失所望。虽然好故事大多时候都牵扯到悲剧,但评判故事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打动人心。

不管是悲剧中包含的价值观,还是悲剧与观众的共鸣,正因为我们在主人公身上汲取的关于梦想,青春,爱情的感悟,才对于悲剧有如此多的感同身受。悲剧在让我们感到恐惧和悲悯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启示,赐予我们一种崇高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斗精神。这就是悲剧所存在的价值,也是悲剧的意义所在。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