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李主任”以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09日        版次:GA13    作者:李晓

今年春上,我在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随笔《李主任》,大意是我被一些人在公众场合称呼为一家单位的“李主任”,我出于人性当中无法压抑的虚荣心半推半就地默认了,但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导致了自己内心的不堪压力,于是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加以还原,公开承认自己不是主任,由此用文字给自己松了绑,也治一治自己的失眠症。

文章发表当天,一个朋友帮忙把文章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并做了点评说,这是一个诚实的人,质本洁来还洁去。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话有点抬高我了,我在微信里回复他,谢谢了,但我没有你说得那么好,我也是给自己减压。朋友说,是呀,你承认自己不是“李主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还回忆当年,自己是属于最先买“大哥大”的人,接电话几乎是用“吼”的嗓子说话,这是让旁人羡慕他有“大哥大”,他被人在一些场合恭敬地称呼为“王总”,但也没拒绝这个称呼,“王总”其实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而已。

本城一个官员朋友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随即关切地给我打来电话柔声问候,兄弟啊,你没事儿吧?那语气感觉是我到医院体检中出了问题。我回答,没事儿,没事儿。

一直以来,这位领导对我爱护有加。第二天,他再次电话相邀,晚上请我到一家餐馆聚一聚。我不能拒绝,虽然性情较为喜欢独处,但也需要适当的群居。于是我出席了这个饭局,那天来了几位本城文化人,写作的,搞书法的,画画的,唱京剧的,玩收藏的。

席间,官员朋友单独敬我,他凑近我耳边说,今晚上他推脱了一个平时看起来重要的应酬,特地请我吃一顿饭,那几个文化人只是做陪。酒过三巡,官员朋友搂着我的肩膀说,你啊,虽不是“李主任”,但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的文章。我告诉他,写点文章只是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好比人在家里养上几个盆景,百年之后没有人记得我那些小文章,早化作纸浆转世几回了。官员朋友大嗓子发话说,你怎么这么不自信,你虽然赶不上李白,但文章百年后还有人记得嘛,我家里有你写的书,我要子子孙孙保存下去,所以你放心,百年文章没问题。

一直到半夜,我才醉意朦胧地回家,楼下小区里一盏车灯的光打在我身前路上,开车的人可能感觉我有点醉了,照着我脚下的路。

我把发表文章的报纸拿给84岁的老父亲看了,他长久无语。第三天,父亲打来电话说,这样好,人活世上,要诚实为人。父亲接着说,我们这个家族140多年前也没出过进士啊,都是种地人,你也要更正一下。

140多年前,我们这个家族出过一个进士,这是我在一次家人亲友聚会的酒后吹嘘的。没想到,父亲还记得。

作者:李晓,现居重庆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