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东粤西粤北如何立足比较优势,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

专家: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下游产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3日        版次:GA06    作者:吴璇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指数 粤协调 粤美好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如何立足比较优势,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近日,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和企业的嘉宾齐集《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云研讨会,把脉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和新基建发展。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指出,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新基建是产业链条的上端,但是产业链下端的体量更大,附加值也更高,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下游产业,根据不同的产业形态,构建更大的市场。

  焦点1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以国际化视野开拓农业资源和市场合作空间

“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业所占的产业比重比珠三角地区更高,涉及人口更多,对城乡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梁红指出。对此,当天与会的相关专家们观点一致。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被视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也被广东定位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增长极。在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园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器,获政府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扶持。

“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广东最大的改革首先体现在财政资金拨付上的改革。”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副站长罗学梅表示,改革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各产业园建设牵头实施主体,各地政府和实施主体(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按照鼓励清单、允许清单和负面清单依法依规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给予各产业园最大的自主权。“对于实施主体而言,要选择自己想干而不是政府要求干的才行;有一定资金能力,还有一定筹资能力,贷款或发动其他资金。”罗学梅说。

对此,梁红提到,目前社会资金流向普遍由农村往城市集中,尤其是特大城市,农业的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高成本的数字农业建设更是缺乏投资。课题组报告显示,受访产业园平均吸引的社会投资额为11221.07万元,最高与最低差额超6000万元,存在明显的“引资”差距。

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晟元全球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袁骏提出,一方面,广东可以利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优势拓宽出口,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际化视野开拓农业资源和市场合作空间,并促进内外需平衡、进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以提升广东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广东可以挖掘绿色低碳的新消费需求,产业园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给地方现代农业提供更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以县为单位打造共享平台

数字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成为数字农业的重要引擎。在广东,省级产业园项目的建设为不少园区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对已建成的500亩对虾养殖基地进行升级,增加数字化设备,大大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黄建华介绍,公司的对虾产业园通过数字化养殖技术控制对虾的每一个生长环节,产品质量稳定。高密度、反季节的工厂化养殖增加了年养殖次数,亩产由2000斤提高至5000-7000斤。加之对工厂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使一个工厂人力由3000人减至1500人。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来突破资源的约束”,在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余建斌看来,科技驱动正是破解农业产出水平较低这一困局的核心。梁红进一步指出,从总体上看,粤东粤西粤北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仍然较小,且山地、坡地居多,发展数字农业成本很高。报告数据也显示,受访产业园的科研资金投入占产业园预期总投入比重较低,普遍处于0.5%-5%之间。

据罗学梅介绍,广东正积极谋划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出要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鼓励每一个产业园都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模块。梁红认为,要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园跟上数字化的步伐,要搭建一个政府主导的共享平台,如以县为单位建立一个大型电商平台,共享市场数据和专家知识;一支政府指导的专业人才队伍,并提供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如农民技术培训等。余建斌也提出,要通过聚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聚集,助力农业科技创新。

  焦点2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

谨防市场、区域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过度竞争

在2020年的宏观经济领域,新基建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热点之一。广东也紧锣密鼓地部署了一系列新基建项目。粤东粤西粤北在新基建热潮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粤东粤西粤北新基建发展优势明显,大有可为,但产业链的规划布局需要慎重。

赵淦森认为,广东的产业基础好,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规模连续十多年居全国第一,腾讯、微信、酷狗音乐、YY、唯品会等电商巨头都扎根在广东,产业需求明确。好的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但受土地资源限制,新基建资源更易于外溢到粤东粤西粤北去。同时他提醒,首先要保证新基建有序发展,防止市场、区域之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过度竞争。

“我们应该沿着新基建的路往下走。”赵淦森认为,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新基建是产业链条的上端,但是产业链下端的体量更大,附加值也更高,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下游产业,根据不同的产业形态,构建更大的市场。他表示,以农业为例,粤东粤西粤北的农业、渔牧业发达,新基建可以作为融合基础设施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例如数据中心就可以作为农业产业的上游支撑管理平台。

袁骏则规划了具体的应用场景。他分析,广东山多平原少,人地矛盾突出且耕地零碎,新基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建议光伏与农业的结合,实现“渔光一体化”,“农光一体化”。例如,学习江浙和两淮地区,选择数百亩宽阔的养殖水面,水面发电,水下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进行水产养殖,形成现代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渔光一体”全新商业模式。

要考虑产业下游链条产品融合打包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云是较早一批在粤东粤西粤北开拓新基建的代表。从2018年起,其团队在韶关市规划、建设了“华韶数据谷”项目,计划5年建设5万个机柜,共投资65亿元。从过往经历和经验来看,蓝云认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粤东粤西粤北有着得天独厚、千载难逢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地少、人多、数据量大的矛盾,大量的数据资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地方存储、分析,自然会向粤东粤西粤北溢出。同时,粤东粤西粤北的电费相对便宜,有成本优势。

“粤东粤西粤北发展新基建,要有政策组合拳、市场引导组合拳、超前意识组合拳、产业链建设组合拳,必须防范战略发展风险。”蓝云提醒,新基建投资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回报周期长,好的盈利模式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命门、生死点。面对未来巨大的变数,地方政府、落地企业、投资主体、策划专家团队,都有新的任务、新的事项要学习。

袁骏也强调,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呈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建设落地条件较为复杂,最直接的是要有充足的土地资源,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布局。

赵淦森还提到,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从现代产业发展的角度,产业分工要细化,但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是配套完整的。“做基础设施建设最怕的是做完没有人用,因为规划投资建设周期很长,但是需求侧使用多少,不是你说了算的。”他表示,新基建发展要考虑产业下游链条产品的融合打包。这在广东也有优势,因为拥有全国90%以上的产业门类。

  声音

这份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采集了大量真实有用的数据,涉及的区域覆盖面完整,对区域发展的情况分析客观、到位。并且,报告通过数据量化来体现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广东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于政府接下来有序地引导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

这份报告对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情况研究充分,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都比较中肯,也谈到了长远发展的参考经验,对我们谋划下一轮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副站长罗学梅

统筹:南都记者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莫郅骅 吴璇

实习生 蒋佳宁 吴嘉恩 王莹岭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