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标世行评价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汕尾力推“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

投资项目35天内落地 电子保函便利企业投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26日        版次:GA07    作者:李鑫 李宛真

调研组走进汕尾市营商环境优化年指挥部。

12月中旬,当广东大部分地区处于10-15℃时,汕尾气温接近20℃——这座海滨小城正被一股改革的热潮笼罩。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在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保持可喜的增速,得益于汕尾市委、市政府今年统筹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项目双进会战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三大行动。其中《汕尾市“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方案》(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最优营商环境。

2020年已接近尾声,汕尾在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经历了怎样的“迭代升级”?近日,广州市社科院、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2020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评审专家组走进汕尾市,深入了解汕尾在推进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经验。

探索分类审批,加速项目落地

乘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东风,汕尾市也成为企业投资热土。今年10月,汕尾首次召开发展大会,现场签约33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1200亿元,创下历年新高。

数据统计,1—11月,汕尾全市新引进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达437.1亿元。首次汕尾发展大会签约重点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1201.6亿元。经第四季度计划调整,2020年市重点建设项目增至291项,年度投资计划482.6亿元,至11月实际已完成投资484.2亿元,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营商环境如何优化?一方面,汕尾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全面推行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用水用电用气、获得信贷、不动产登记、办理纳税、贸易通关便利化;另一方面,汕尾市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次通办、一地通办;最后,强化服务企业意识,深化“店小二”服务机制。

汕尾市通过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一流的政务环境、一流的法治环境、一流的社会环境,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企业投资项目落地,行动方案特别提出,要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35个工作日内。在全省统一推进的并联审批、审批告知承诺制等“指定动作”基础上,汕尾探索出具创新特色的是“分类审批”模式。

据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汕尾市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便利化实施方案》,企业投资项目划分为五类,按照不同分类实施优化审批流程,并与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衔接。每类项目落地审批时间分别为:一般民用建筑项目控制在23个工作日内、一般工业项目控制在19个工作日内、小型项目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带方案出让类项目控制在13个工作日内、交通水利能源项目控制在29个工作日内。

该负责人强调,通过对多个项目的跟踪调研,一般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审批基本能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等有条件区域内的一般工业项目,符合区域评估结果适用条件的项目,不再单独开展节能、地质灾害、地质等安全性评估。此外,根据并联审批要求,提供“一站式”受理和“全流程”服务,“比如,今年一个一般民用建筑项目审批,我们通过将消防和人防施工许可证并联审批办理,将以往2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缩短到5个工作日。”上述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

据介绍,目前汕尾在压缩审批时间方面已经接近极致,接下来关注的重点将是发展和规范项目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此,汕尾市对接广东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清理和取消市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自行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或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限额管理;推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脱钩,规范中介服务收费等措施。下一步汕尾还将把中介机构编制技术方案的时间也纳入总体审批流程。

调研组专家指出,对不同项目实施不同的审批时限,体现汕尾审批制度改革的科学性和实际性,还特别提出体现改革包容性的“容错免责机制”:为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产生无意过失的单位个人,未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串通侵害公共利益、没有牟取私利,可以免于追究责任,印象中很少在政府文件中看到对于容错机制如此仔细的说明。对于容错免责的具体情形和条件,汕尾市委组织部等部门拟出台相应指导文件。

应用电子保函,探索远程评标

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大力推行电子保函,积极探索异地远程评标,实现全流程网办。据汕尾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汕尾首单电子保函落地后,全市加速推行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方式。截至目前,汕尾市已开具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52笔,担保金额合计500余万元。

据悉,以往企业参与投标需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且保证金流转慢、手续繁。电子保函方式免除缴纳100%保证金,缓解企业现金压力,极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投标企业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具有经营许可资质的金融担保企业电子保函系统服务界面,注册、登录和申请后可实时进行保函办理、保费缴收、电子发票和保函开立。同时,系统通过先进的身份识别、权限控制、加密防控等技术手段,确保保函具有唯一性、真实性。

接下来,汕尾市政数局将加大力度推行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的应用。“从去年到现在,我们花了很大功夫推进电子保函的应用,特别在今年疫情之下,电子保函意义更重大。但目前仍有部分环节的对接有待优化,普及面仍需扩大,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汕尾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谈到,接下来将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今年以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617宗,交易金额105.74亿元,全市网上中介超市采购1780宗,涉及31种服务,成交额2.3亿元。

调研组专家指出,电子保函是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中的重要基础,但评标、公示、支付等其他环节的电子化也要加快“上马”,打通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的叠加效应。上述负责人透露,预计明年2月至3月,电子保函会被广泛应用,汕尾也将能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律师下乡普法,多元解纷探索

打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也是汕尾“营商环境优化年”的重要行动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坚持用法治思维和创新办法推动工作,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获得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公平享受支持政策。同时,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支撑作用,持续发展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以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产业高新区为单元,建立商事调解室。

据陆丰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扩大村居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之一。陆丰市200万人口、300多个村居,而本地职业律师只有14个,其中4个公职律师,律师资源较为紧缺。为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法律意识和水平,陆丰司法局联合市普法办,成立基层普法讲师团,将全市80名驻村法律顾问纳入,通过集体座谈、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和法治讲座等提供法律服务。据悉,今年以来,陆丰全市驻村律师累计为基层组织和群众义务提供法律咨询3221人(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宣传262场(次),发放法律资料20000多份。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不仅在普法方面需要多种社会主体参与和共建,在纠纷解决上更需要。陆丰市人民法院积极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探索非诉解决机制,打造“少讼”乃至“无讼”的法治良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据陆丰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组成了法院、司法机关、律师协会和群防组织的“法院+”解纷共建机制。

今年以来,陆丰市法院一方面上线在线调解平台,让非诉案件调解更便利,另一方面,当事人提出诉讼,法院不直接立案,先推进调解或仲裁工作。据统计,该院通过调解和经调解撤诉的民商事案件共有1716件,调撤率达72.26%。此外,陆丰法院还推动陆丰市委政法委将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纳入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体系,倒逼基层调解组织提高调解积极性与调解能力。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赵安然 唐建丰

采写:南都记者 李鑫 李宛真

摄影:南都记者 李孟麟 实习生 黄杰俊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