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牛肉粉丝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20日        版次:GA15    作者:刘珖慧

如何理性看待“双十一”“双十二”?怎样与“星星的孩子”相处?中学生们有话要说。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本期精选了部分优秀作品,一起来看看中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进行接地气的思考吧!除了这些思考,还有同学记录了妈妈、奶奶、老师这些身边人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吧。

◎广东实验中学初三(12)班 刘珖慧

◎指导老师:楚云

母亲的牛肉粉丝包,绝不亚于任何一家我吃过的包子铺——于情于理,我都这么说。

如果说云吞是我一个人的狂欢,那么一筐掌心大的牛肉粉丝包就是我们一家人的狂欢。切成小方块腌得入味的牛肉、细碎提鲜的葱和姜、切碎了的半透明的细粉与咸淡适中的调味,裹进发得暄软的包子皮里——那包子上的褶儿也是捏得既漂亮又整齐的——这个实乃母亲面点类作品的招牌。

牛肉粉丝包所带来的喜悦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时段,没有固定的地点,也用不着挑选黄道吉日,只要母亲灵光乍现、材料齐全、人多热闹,只给一句话:“明天,我们做牛肉粉丝包吧。”就会引起全家人的兴趣,像是开启某种宗教仪式的魔法口令。

我尤其喜欢这种全家人为一道小小面点有条不紊地准备起来的仪式感,在这种时刻,小孩子都不敢去随意叨扰。大人们会帮母亲备料、架锅,小孩子们就端坐在桌前,神圣地观看母亲做包子的全过程。从和面、发面、擀皮、剁馅、调馅、捏包再到最后上锅蒸,全程由母亲一手操办,她早已将整个流程烂熟于心。

牛肉粉丝包初次出现在我们家的饭桌上,是我7岁那年。那时母亲还不大会做面点,十分在意他人的每一个评价。说实话,那次的包子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我为了鼓励她,一口气吃了四个,导致撑得肚子疼。母亲心疼又感动之余备受鼓舞,我也从此盯上了她的牛肉粉丝包,当天不吃别的,只吃她的包子——我吃得越多她越开心。我记得我的最高纪录是一餐7个,至今没有人能打破。

现在,餐饮技艺娴熟的母亲已经不再需要用牛肉粉丝包来获取鼓励了。她对牛肉粉丝包充满自信,因为后来也得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赞许与认可。这款包子已经成了她和我们平凡生活里不定时的小确幸。

我常想,母亲的牛肉粉丝包所带来的,除了品尝的喜悦与满足、手工包点独有的家的归属感,还有代代流传下来的对食物与食用者的尊重。精选食材、掐点和面、娴熟包制,每道工序里凝聚的都是对一个包子的虔诚、热爱与期待,而只有这种寄托在食物上的朴实的情感与执着的心,才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食物的温暖和母爱的温度,让我得知无论我身在何方,都有归属的方向。这种独特的味道,是任何一家高档包子铺都永远无法制造出来的。

母亲曾经问过我,“你以后要是出国学习,离我那么远,我怎么办呀?”我回答:“我放不下您的牛肉粉丝包,一定会回来的。”她嫌弃地哼一声:“但愿如此。”

但愿如此,我默默想着。但愿多年以后,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走在街上,老太太还能说上一句:“明天,我们做牛肉粉丝包吧。”——而那个中年妇女还是会笑着反问:“猜猜这回我能吃几个?”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