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超六成学生遭受心理困扰,仅不足四成家长察觉

南都民调显示,受访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压力过大”是造成学生心理困扰的首要原因,老师则认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才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9日        版次:GA12    作者:麦洁莹 文轶然 涂长芳 李伟锋

扫码阅读详细报道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内容中;在“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这项重点任务中,青少年被排在第一位。另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在10至19岁青少年致病和致残的10大主要原因当中,抑郁症、自我伤害、焦虑症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八位,而在该群体死亡的10大主要原因中,自杀位居第三位。到底,聚光灯下的孩子内心在经历着什么?

为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南都民调中心近日对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发起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自信、考试焦虑;小升初经历学习压力骤增及青春期生理发育双重转变,初中学生心理困扰激增;学习压力过大是受访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首要原因,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年级越高学生越关注抑郁症话题,过半受访高中/中专生表示担心自己患抑郁症。

越大感受到心理困扰越多

初中是心理困扰激增阶段

已踏入职场的人常说学生时期无忧无虑,但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有烦恼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学生有过心理困扰,其中高中/中专生的占比最大,为81.58%,其次是初中生。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随年级增高,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两成受访高中/中专生表示“经常”感到有心理困扰;对于受访小学生来说,几乎很少出现“经常”有心理困扰的情况。

另一方面,问及学生身边的同龄人有否存在心理困扰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学生发现身边有同龄人有此情况。值得注意的是,65.16%受访初中生发现身边同龄人有心理困扰,受访小学生则不到五成。

问及家长是否了解自家孩子存在心理困扰时,不足四成受访家长表示,知道自家孩子有心理困扰。值得注意的是,高中/中专生家长受访者占比最大,为五成。

另一方面,本次调查还问及受访家长身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家长发现身边有较多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困扰,其中受访高中/中专生家长占比较多。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超八成受访中小学老师表示发现自己所教学生及身边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方面的困扰。

综合不同受访者的感受来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此外,受访学生和受访家长共同反映,初中是青少年心理困扰激增的阶段,值得相关各方重视。

小升初后多发睡眠障碍

超四成受访中学生有此情况

每个人面对心理困扰时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反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是受访中小学生心理困扰的四大主要表现,在中小学三个阶段均高度突显,只是排序略有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年级的受访学生均反映有睡眠障碍。本次调查发现,小升初后,有更多学生发生睡眠障碍,超四成受访中学生有此情况。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受访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状态出现。

另外,受访学生中随年级增高,更多地表现出自我失控、自尊降低和疏远亲友、杜绝社交等心理困扰,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受访学生有自我失控状态的比例分别为15.40%、18.40%和32.30%,有自尊降低状态的比例依次为7.70%、21.10%和38.70%,有疏远亲友、杜绝社交状态的比例分别为0.00%、21.0%、25.8%,均呈随年级增高逐步攀升之势。

南都研究员在调查中采访了一位拥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执教过不同年级的小学老师。该老师提到,中低年级的学生(一到四年级)主要以学习压力问题为主,如作业做不完、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而高年级的学生(五到六年级)则开始有生理上的变化,如女生开始来月经,男生开始长胡子和喉结,荷尔蒙增加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变化,例如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等。

随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影响减少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影响增大

让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学生及家长均认为“学习压力过大”是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首要原因,其中,分别有超九成小学生、超七成中学生首选“学习压力过大”。除此之外,受访学生和家长同时反映,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不同年级受访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受访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同等重要,亲子关系对受访初中生的心理影响比较突出,而同伴关系对受访高中/中专生的心理影响仅次于学习压力。

南都民调研究员采访了两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反映目前最大的烦恼是学习,希望可以提升成绩,不再被家长和老师批评。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负面评价,他们表示感到压力大和不开心,会偷偷躲起来哭,特别是女生,也正如老师提到的情况,学生变得更加敏感。学生越是高度自尊,但越是得不到尊重和重视,他们感到被打击,继而出现了自卑和低自尊的状况,与上述结果呈现的“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表现相符。

在拦截采访中,有不少中学生向南都民调研究员表示,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是父母总是打击自己,责怪自己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只懂得逃避和表现出负面情绪。一名高二学生提到,父母认为自己像个“废青”。慢慢地,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有过多的交流。

而受访老师的观点则与学生及家长不同。他们认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才是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首要原因,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超过学习压力。其中,受访小学和初中老师认为,亲子关系是使小学生和初中生产生心理困扰的最重要原因,远超学习压力。

综合受访各方意见可见,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减少,而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增大,值得引起家长们重视。

过半受访中学生听说过

身边同龄人患有抑郁症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普通心理困扰的层面上,若不认真留意,便很难察觉出孩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症。调查中,在中小学阶段均了解到有学生患上抑郁症的案例。

年级越高,学生自身关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话题的程度越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受访高中/中专生表示“很关注”和“有所关注”此话题,其次是初中生,占比亦接近七成。相反,近九成受访的小学生表示“没关注过”此话题。

当问及受访学生是否听说过身边的同龄人患有抑郁症时,分别有超五成受访初中生、超六成受访高中/中专生表示听说过。

值得关注的是,在学生回答“你是否担心自己患有抑郁症”的问题时,有过半受访高中/中专生表示有此担心,初中和小学的受访者表示担心的比例分别为27.28%和15.38%。

当问及受访家长“你的孩子是否有抑郁情绪”时,超过60%的家长表示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抑郁情绪;有约20%的中学生家长反映,能从孩子的言语中发现孩子自发地表达出抑郁情绪,如果孩子不主动表达出来,则很难察觉。

当进一步问及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有哪些时,受访学生和家长同时反映与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相似,学习压力过大是首要原因,另外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同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从不同年级的受访学生来看,发现进入中学阶段,学生表示“没有原因的心情低落或焦虑”的比例递增,小学、中学、高中受访学生的比例依次为0.00%、11.11%、31.71%。学生出现此状态更加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除此之外,本次调查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随年级增高受访家长与其孩子的日常交流频率呈下降趋势,超七成小学生家长受访者表示与孩子经常有交流,孩子有事情会倾诉出来;而过半受访高中/中专生家长表示,他们与孩子偶尔有交流,以自己主动询问为主。

在调查中采访,一位老师向南都研究员提到,其教过的一个学生因父母忙于工作,长期缺少亲子交流和陪伴,该学生开始沉迷上电子游戏,在校出现打架和逃学的行为。在家访时老师发现该学生每天放学后独自在家,由于感到很孤单,经常通过电子游戏打发时间,而家长并不知道此事,直至老师主动联系才发现。

综合不同受访者反映的情况来看,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值得引起家长和社会重视。

  专家建议

  学生主动向外求助 家长与孩子民主型沟通

面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学生应如何自我调节?家长和学校又应该如何及时发现并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南都研究员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彩琦,他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如下:

在个体层面,学生应正确认识心理困扰,积极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定的心理困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太过担忧。要正确地认识心理困扰,进行自我调节。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课、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了解自我调节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情绪调节法、合理宣泄法等等。如果尝试过后发现这些方法效果都不好,不要羞于求助,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老师的帮助。高中生主动向外求助比例低,这正是本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我们要呼吁高年级的学生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经营和利用,不要把自己孤立或封闭起来。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有一个共性: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如果多一些社会联接、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就不会把关注点局限在自己的消极状态中。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把好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第一关。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些情绪上的困扰是很正常的,但是有时因为家长的不重视或忽视,一味地强调孩子的成绩,加上孩子自身性格的问题,会慢慢地发展成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层面,首先家长要关爱支持和接纳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社交状态等,预防大于治疗。在沟通上,应多积极与孩子交流,以不批判的方式倾听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表达自身,构建民主型的沟通方式。

在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课、心理团辅等活动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此外,要加强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沟通学生的在校状况,充分了解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社会层面,加大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已建有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要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16日至11月24日。调查通过线下街头随机拦截访问与线上网络问卷推广两种方式结合,受访者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中,男生占38.41%,女生占61.59%。从调查对象来看,学生占60.87%,家长占30.43%,老师占8.7%。从家长年龄段来看,以80后的家长为主,占59.52%,其次是70后,占30.95%,60后和90后分别是4.76%和3.57%。家长的教育背景以本科学历为主,占44.05%,其次是大专占21.43%。老师任教年级覆盖小初高三个阶段。根据受访学生的年级分布来看,本次调查样本有侧重偏向。小学生以中高年级学生为主,初中生以初二学生为主,高中生以高三学生为主。

总的来说,调查样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家长覆盖各个年龄段,老师亦覆盖不同的任教年限和年级。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南都研究员 文轶然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文轶然 涂长芳 李伟锋

实习生 蔡芷珊 李爽 余卓朋 刘昕辰 张芷怡 萧咏棋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