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友修仙”引发失联乌龙,应思考如何平衡小众趣味与公共利益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9日        版次:GA02    作者:兽兽

  街谈

12月8日上午,撬锁进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水西洞的15名驴友,在洞内逗留近3天后,被救援人员全部搜寻到。经初步核查,该一行人系户外活动爱好者,他们带着“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进入溶洞,并非被困失联,而是“准备在洞里住十天半个月,之前来过两次,这是第三次进洞”。被发现时有人正在睡觉,有人着长衫装扮。此前接到报警后,当地曾组织力量全力搜寻。目前,有关后续工作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一起“失联”乌龙事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损耗。类似的驴友遇险,这几年各地都有不少。搜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因个人原因,造成其他纳税人集体“买单”,所以遇到这种事,网上以批评、责怪驴友的声音为主。

但仔细分析一下,此次水西洞“遇险”与过去一些驴友不顾风险和警告,前往未开发的户外路线,遇险甚至丧生的事例不同。首先,从新闻报道上看,参加者没有安全之虞,有人属多次探洞,主观上,不存在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负责的问题,要一味指责,说不过去。其次,水西洞属尚未开发的景区,洞口仅以铁链封锁,未有警示标志。从产权上,也可以说是公众共有的自然资源和公共空间,不能说人家是“违法进入”。参加者有一定户外运动的经验,有人还带着道士服,可能是去清修的。若从他们的角度看,倒像是外界打扰了练功者修行。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伙人进洞前不打个招呼,若打个招呼,甚至是做个告示,也不至于发生后来那么大的乌龙。但打招呼就意味着事前申报,像这样的探险活动,申报就意味着需要批准,而审批者就有了责任压力。这么看,这样的活动或许多半是无法获得批准的,只会受到劝阻,甚至禁止。

据报道,水西洞长度超过10公里,在贵州省现已测洞穴中排名第七。洞内最大的洞厅容积达53.6万立方米,最高大的石笋达20米,各类景观密集。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考察后认定水西洞为“最具科研价值及旅游价值的溶洞”,此前当地相关部门已对水西洞进行封闭保护,同时对洞外生态植被进行保护和恢复,确保溶洞的鲜活。换句话说,这“仙洞”,当地原本是打算“囤”起来做旅游开发的。

对野外景观进行商业化开发,一方面当然会增加税收,反哺完善户外运动的设施和条件,但另一方面,把所有风景优美的景观都圈起来,民众不花钱就可以游玩甚至探险的地方会越来越少。而且,一味禁止探险,效果也不一定好,反而会激起一部分不那么乖的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那么,提供足够信息和指引,建立相关设施,同时,商业性的保险公司提供相应保险方案,用社会化和商业化的办法降低探险活动的风险,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野外游玩需求,这是否更好的做法?

探险本身没有错,甚至放在古代也不是什么问题,否则不会出现像徐霞客这样的伟大旅行家、探险家。同时,当地部门尽力救援,也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值得点赞。但探险、清修……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社会存在某些冲突,就看如何平衡。因为缺乏相应的公共资源投入,也因为属地管理守土有责,对于驴友探险的态度,常往回于一概禁止与放任自流的两极之间,缺乏折中,更缺乏专业判断和专业能力的介入。希望这件事能引发更多对于户外运动与救援、风险管理之关系的专业讨论,在小众趣味与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兽兽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