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冷链食品可否放心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冷链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疾控专家:目前无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26日        版次:GA09    作者:胡明山

11月3日,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东高地街道市场监管所的执法人员在核查超市内的进口冷冻食品追溯信息。新华社发

最近,多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出问题?还能不能吃?该如何应对零星发生的疫情?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冷链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都不会因噎废食,它(因食用进口冷链食品感染)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起码目前风险是比较低的。”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说。

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病例

是此前30天的7.5倍

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截至目前累计超过5890万人感染,近30天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超过50万例。

他透露,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同时,他介绍,多数病例来自聚集性疫情,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为何进口冷链食品频频出现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解释,一方面,这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力度,随着检测频次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过加强检测以及其他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从而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她说。

全国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抽检

阳性率为万分之零点四八

李宁还介绍,总的来看,全国进口冷链食品抽检的阳性率也是比较低的,截至目前全国抽检检测的阳性率是0.48‰ ,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是否意味着食用这些食品也是危险的?对此,张流波介绍,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南都记者注意到,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张流波介绍,该指南中的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所以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

他说,文件中的技术要求对于常温情况下,对低温冷链食品包装表面的消毒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是要对低温冷库里面的食品表面进行消毒,相关的技术方法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在短期内出结果。”

关于食品消毒后是不是能够直接食用的问题,他介绍,指南中所说的消毒是把病毒灭活,灭活以后核酸可能仍然存在,即消毒能够灭活病毒,但并不是破坏核酸,所以做核酸检测时仍然有可能阳性。“所以碰到消毒后的核酸检测阳性不要过度紧张。”他说。

  防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进口冷链食品不得与其他食品混存和销售

市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市场监管部门在防控进口冷链食品风险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在回应南都记者提问时称,近期市场监管部门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销售,不得与其他食品混放贮存和销售”。

陈谞表示,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进口冷链食品时,还应当索取核酸检测合格证明以及消毒单位出具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业已消毒的证明。“无消毒证明、核酸检测证明的,不得生产加工和上市销售。严禁采购、使用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

同时,在前期全面排查基础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快推动第三方冷库备案工作,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的追溯管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对来源不明的、相关票据不全的进口冷链食品,加大查处力度。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要求,督促从业人员严格落实健康上岗要求。加强一线监管人员健康风险防控,指导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等感染风险高的监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据介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研发了“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实时对接各地追溯系统,快速确定产品流通路径和影响范围,提升排查处置效率,为疫情防控争取主动。

他表示,已在推动北京、浙江、广东等10个省份建立省级追溯平台,实现与总局平台的数据对接,覆盖三文鱼、冻虾、牛肉等重点品类。

  声音

  吴尊友谈中国抗疫秘诀: 抗疫就像打仗,“唯快不破”

最近全国多地陆续出现了零星新冠病例,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应对散发病例时大面积核酸检测是否有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重,国内发生一些零星散发的病例也是常态化防控中的常见现象,“如果想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他也指出,加大监测检测力度,一旦发现污染或有人感染后很快采取措施,可以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抗疫就像打仗,‘唯快不破’。”当现场有德国媒体询问中国抗疫秘诀时,吴尊友这样表示。他说,我国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后,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

“这些技术措施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做到像中国一样呢?中国有句话‘人心齐,泰山移’,举国上下齐发力、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他说。

我国应对零星疫情也立即展开大面积的核酸检测,这是否必要?吴尊友对此表示,核酸检测灵敏度比较高,很快能够把疫情的规模确定下来,这样当地的行政领导也放心,老百姓也放心,大家就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大规模检测非常有必要。

同时,大规模检测一般采用1:5混检,由于人群的感染率很低,在万分之一以下,采取1:5混检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感染者,又能够大面积地、大规模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

他说,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有益的”。

南都记者 胡明山 发自北京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