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四年,探索长效脱贫机制新路径

整体一盘棋,多村联动拓展扶贫产业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25日        版次:GA10    作者:代国辉

在金绿公司工作中的鸽农。 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的第4年。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27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13492户41066人全部脱贫,脱贫率达100%。

如何将广州市对口帮扶的举措形成长效机制,使其在梅州各省级贫困村继续发挥作用是第二批广州市对口帮扶驻村干部小组重点工作任务。

各扶贫工作队立足自身优秀扶贫策略,宏观上主打“一盘棋”,微观上强调党建引领队伍和多村联动,从六个方面做出长效脱贫机制的新举措。

产业扶贫造品牌

多村联动拓展产业链,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此前,“一村一品一业”的指导方针让贫困村培育了特色产业,为实现脱贫目标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特色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是当下驻村工作组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梅州市兴宁市驻村工作组组长、天河区龙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蓝蓝介绍:“现在我们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多村联动,让扶贫产业真正走向市场,拓展延伸扶贫企业的产业链。”

经走访、考察,兴宁市扶贫工作组选定原龙田镇扶贫企业——金绿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将兴宁市44个省定贫困村、龙田镇13个村的村集体资金进行整合,配合龙田镇碧园村的300亩土地、兴宁市高新区基地的32亩厂房,投入967.87万元扶贫资金。

这一举措将金绿公司的肉鸽生产基地由200亩扩张到1000亩,建成占地32亩的深加工基地,实现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整体“一盘棋”,多村联动的局面就此形成。

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指导下,“陈小鸽”品牌注册成功,推出了“对民”与“对商”两条产品线,双管齐下打开扶贫产品销路。这一产业链条的升级直接实现了金绿公司和44个省定贫困村、13个面上村、1009户2992名贫困户、50多户非贫困户的共同脱贫致富,打破了当地原有的产业一定要在本村的局面,实现了产业扶贫多村联动。

党建扶贫建队伍

强党性、造新血、重机制,重建扶贫组织力量

扶贫不能只扶经济,还要扶组织、扶队伍,如何保持驻村工作队退驻之后贫困村依然有人能领导,发展村中的产业和集体资产?广州市对口帮扶小组重点强调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为核心,为贫困村培育自己的领导班子。

广州市委办公厅对口帮扶的大埔县旧寨村以党建为核心,突出革新与培养村两委的战斗力和领导力,从领导班子人员构成、党组织结构、党建制度三个角度出发,将有珠三角地区工作经验的、年富力强、对家乡有强烈建设愿望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调整后的干部队伍平均年龄40岁,整体年轻10岁。

驻村工作组还协助将旧寨村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根据下设的自然村和两大产业,分设5个党支部。其中两个支部建在柚子与灵芝两大产业链上,培育了新一批懂产业、能吃苦的村集体领导班子。

年轻化的领导班子加上稳定的管理机制催生旧寨村自身脱贫致富动力,为脱贫措施的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冲锋带头作用。

同时,响应多村联动集中力量的方针,旧寨村和周围的汇城村、汇东村、五丰村联合成立“四村四联”,形成“支部联动、产业联通、环境联创、治安联防”大联动格局。在今年疫情期间,旧寨村驻村工作组集合4村的党员力量分守4地交通入口,为当地的防疫战斗贡献了巨大力量。

教育扶贫育人才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教学质量大幅攀升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长期贫困和软硬件的缺失让大埔县梓里村具有百年历史的梓里学校生源逐年下降,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在全县都排名倒数。

对口帮扶梓里村的广州市公安局针对这一情况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出发,联合当地政府部门筹集150万元为梓里学校建设600平方米的综合楼。新综合楼的建成投用解决了幼儿园学生午休问题,直接减轻了村民每天接送小孩的负担,让村民有时间从事劳动,脱离贫困。

记者在走访中正好遇到一名从三河镇中心小学幼儿园转学而来的小朋友,他的父母正是因梓里村幼儿园良好的午休设施为孩子办理了转学。广州市公安局还用单位自筹资金重新修缮了学校饭堂,添置了餐具消毒设施和饭菜保温设施,保证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吃好饭。

在软件上,广州市公安局通过和嘉应学院的合作,定期开展对教师和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梓里学校软实力。在暑假期间,广州市公安局还组织梓里学校的学生到广州开展专项夏令营,开拓学生视野,并且要求单位的退休老干和青年团干为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邀请足球明星在梓里学校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全方位地提升梓里学校学生的素质。

目前梓里学校初中综合考试成绩从帮扶前的倒数第一攀升到全县第8名(全县共27所中学)。小学更是在2019至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中全县排名第1(全县共56所学校),荣获大埔县教学质量优秀奖,吸引了周边村落的21名学生前来就学。

红色扶贫传精神

挖掘红色土壤价值,旅游扶贫传革命精神

梅州素来以客都闻名,梅州还是原中央苏区在粤北赣南地区的重要根据地。对口帮扶工作组全面强调对原中央苏区历史文化的挖掘,提升“老苏区”红色旅游价值。

其中南沙区南沙街道对口帮扶的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重新挖掘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山蓝坊肚战斗遗址,将原本废弃小学教学楼改建成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客栈,通过集体入股分红以及招聘就业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截至目前,纪念馆共吸引了10多万人来到该村参观学习。在现场,记者看到4队从梅州市区骑着摩托车前来的夕阳红自驾团体在革命纪念馆游览、拍照。

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因90年前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而闻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全村一共有47户153人的贫困人口。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委统战部立足水美村的红色优势,深度挖掘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历史,出版并制作了《九龙烽火》系列书籍3本以及相关红色文化宣教片3部。

水美村村委还举办了九龙嶂革命根据地90周年纪念活动,共吸引1560批约15.2万人到村学习、游览,并且在今年7月1日正式挂牌梅州市党员教育基地,为村内的红色旅游长远发展铺下丰沃的土壤。

人文扶贫立标准

立足村民资源,打造“厨乡”新标准

“食在广东”这一口号全国闻名。因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协会组织,在粤菜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客家菜却成为被埋没的“金子”。

地处梅县区城东镇的玉水村由于上世纪80年代煤矿和铜矿的开发迎来一次辉煌。但随着自然资源的匮乏,村子本身产业结构的单一直接导致村子衰落。

2016年,增城区新塘镇对口帮扶之后,在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发现由于上世纪80年代煤炭、冶铜工人的影响,当地村民孕育了许多乡厨。部分乡厨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走向全国,并带动村内村民一同从事厨师行业。经统计,全村2683人中,接近200人从事厨师行业。

脱贫再致富,扶贫工作组依托“粤菜师傅”工程资源和村内乡贤资源,重点配合梅州市发展“客家菜师傅”工程,以“厨师之乡”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小蛮牛开发有限公,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就业,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群众奔康致富。目前,村内已有10名村民报名了玉水村“客家菜师傅”工程的培训,培训完成后即可上岗就业。

玉水村还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学会”,打造“厨出玉水”品牌,形成“名企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连名企,名徒成名厨”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扶贫在家乡

在家门口就业,就业扶贫有妙招

许多贫困户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主要劳动力的中间层往往只有一人能出门务工,如何让贫困户中适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困扰对口帮扶工作组难题之一。广州市对口帮扶工作组考察后,通过企业引进,政府搭建场地,村民自愿上班的方式,在五华县龙村镇洞口村,建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扶贫车间”。

这一车间共提供了100多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为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车间工人大多数来自本地村民,工人工资保底计件,每月从2000元到3500元不等。在车间上班的工人分固定工人和在家计件工人两种,共有100人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户30人(高峰时期达到50人)。

贫困户温小翠此前在东莞一工厂打工,4000多元的月工资除去房租吃饭就没剩多少。现在,她回到村里上班,通过自己努力也有3000多,还可以照顾孩子,家庭、农活一样没落下,很是满足。

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工作组在2020年,贯彻“一盘棋”和“六重六动”的方针,以党建培育新队伍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延伸扶贫产业产业链,强调多村联动集中力量培育属于当地的龙头产业,扎实地走出了一条广州扶贫模式。

截至目前,梅州市全市272个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36.90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0.79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4倍和2.8倍,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9.08万元。广州对梅州的对口帮扶已经从扶贫攻坚逐步转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迈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朱洌 通讯员 穗协作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