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视莱茵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08日        版次:GA11    作者:林颐

《溯源莱茵河》,(英)本·科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59.00元。

□ 林颐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地利、德国、列支敦士登、法国、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程长1232公里,是西欧最大的河流。

《溯源莱茵河》,书如其名,是一趟沿河而行的溯源之旅。作品的行程,与莱茵河的流向相反,从阿姆斯特丹启程,抵鹿特丹,逆流而上。作为旅行文学,风景书写不可或缺,但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风景描写是淡化的,作者不会为了写风景而写风景,风景通常是作为讲述的背景出现在历史的通道口。

比如,鹿特丹见闻。作者说,鹿特丹就像个沿河南岸绵延几十英里的展开卷轴,无穷无尽地展示海港、烟囱、精炼厂、起重机、涡轮机与电缆塔。描绘港口的繁忙景象,作者说,这种繁忙并不是热气腾腾的劳动场景,而是有条不紊的自动车辆和无人驾驶的自如运转。与码头工人接触,有人回应:“机器人不会……罢工。”工作被机器取代,人们感到焦虑。对于荷兰的经济现状,观察和分析都很到位。他注意到,当地有许多土耳其、摩洛哥移民,这些移民大部分都在几代人之后融入了当地社会,不过,外来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很难避免的。作者说,鹿特丹的种族多样性也是莱茵河的一大遗产。

在鹿特丹四处游荡,回味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一方面,他感到城市的活力;另一方面,它的丑陋傲慢、崇尚消费,让他感到绝望。他把纽约酒店形容为莱茵河下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之一。这座棕色石头建造的塔楼建于1901年,作为荷兰美洲航运公司的总部,于是,作者的思绪飘到了洛克菲勒的美国,然后,他想起了美洲的开发历史。荷兰曾经是欧洲殖民帝国的先行者,曾经那么富有而强大。接下来,作者描述荷兰的生态环境、莱茵河的污染,倏忽间,又回到过去,荷兰曾经被古罗马人入侵,在二战时遭到粉碎性的摧毁,作者骑行在城市里,驻足在沧桑的古老建筑之前,慢慢地回忆,然后,把历史与现在结合起来。

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陈述的重点有所差别。

杜伊斯堡已经没落,它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也是推动德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科隆正在举行同性恋大游行,作者概括为德国莱茵河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天性与不那么宽容、更保守的天性之间的奇怪矛盾。德国的啤酒文化,一头牵绊着古罗马的辉煌,另一头是希特勒的暴政。波恩与柯尼希斯温特仍然笼罩在“冷战”阴翳之下。相较于北方更工业化的城市,威斯巴登、美因茨与曼海姆表现得懒洋洋,莱茵河为这些地方带来赌徒和游客。

对于法国,莱茵河似乎不那么重要,塞纳河更有象征意义。可是,别忘了,莱茵河一直是法国抵御德国扩张的天然堡垒,也别忘了,阿尔萨斯、俾斯曼和普法战争,还有法国在二战时被德国蹂躏的事实。在斯特拉斯堡停留期间,作者谈到了欧洲峰会和马克龙的大胆计划。

莱茵河的上游,风光要比下游优美,可是,仍然轻笔掠过风景,作者保持着视线的焦点,他说,在沃尔姆斯,莱茵河曾经是重要的商业动脉,巴塞尔是莱茵河上最后一个真正的大城市,他强调,莱茵河主要影响了瑞士的经济而非文化。同样的,列支敦士登的小国土,很容易让人们以为它就是一个度假胜地,而忽视了列支敦士登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强国。

本书作者本·科茨是英国人,在《卫报》《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担任自由撰稿人。不同于打卡的观光客,他的镜头里照出的是人和事物,是那个地方,而不是旅行者或旅行本身。他所处的时空也不只是现场的,时常在往昔和当下之间穿梭,他的落足点是对欧洲现实的政治格局的关注。

四个部分的写作,相对来说,荷兰和德国是重点。作者强调了荷兰和德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鹿特丹有时被称为“德国最大的港口”,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莱茵河,荷兰大约1/4的出口商品销往德国。法国与德国的关系很微妙,民粹主义、分离主义,与团结的呼声此消彼长,欧盟在斯特拉斯堡设立总部并非偶然,正如丘吉尔所言,重建欧洲大家庭的第一步一定是建立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在瑞士莱茵河的河岸上,作者思考着文化影响错综复杂的网络,他认为,莱茵河文化是存在的,尽管存在许多差异,莱茵河沿岸的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态度和观点,在他看来,莱茵河的价值观就在于国际主义、自由贸易、大西洋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它们正受到威胁。

这本书实际上是披着旅行文学之皮的地缘政治作品。作为一条线索,莱茵河串连起了沿岸的这些城市和国家,作者关注这些地区的经济前景,而经济前景要想得到保障,关键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作者的态度大致上是乐观的,他认可莱茵河文化的存在,作者说,对于他遇到的几乎每一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无国界的欧盟的公民,与拥有强大的国家或地区的身份并不矛盾。不可否认,莱茵河人是相同或相似的,欧洲是有文化认同的。

从中世纪以来,欧洲就是一个宗教、政治、地缘的统一体,但是,这个统一体并不意味着严格意义上的认同,而是松散地连接在一起。欧洲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实现认同呢?那就是在经历了共享的经验并且显示它能够生成基于这些经验的集体的阐释。它不能只是简单的意识认知,更要依靠共识政治的体制来保持鲜活。在这部作品里,多样性是贯彻始终的被强调的主题,欧洲一体化的辨证就是被“多样性中的统一”的话语包涵着。

所有大河都流经不同的区域,沉淀相似的水质,有融合也有变化。欧洲的认同,从普遍意义而言,关乎我们拥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将我们区别于他者的问题。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