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PK到CP,顶层助力,“双区”驱动

广深关系一字之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27日        版次:GA04    作者:黄海珊

欢迎扫码收听南都联合碧桂园集团出品的《湾区财富3分钟》智库型音频节目

扫码付费进“湾姐朋友圈”分享更多独家“情报”

建设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一座城市能遗世独立;

建设大湾区,更不是止步于一枝独秀式的满足。

尽管广深之间的关系,早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远比一般人想像中的要“铁”。但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难以把它俩的关系从“你追我赶”的对比中超脱出来。但最近一年来,特别是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来,广深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一字之变。最近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前后透露出来的种种信号更是表明,未来广深关系,没有最铁,只有更铁!这当中,顶层意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广深的紧密联手,值得注意的是,被霍英东先生称为大湾区“肚脐眼”的广州南沙,有望抢喝头啖汤;而夹在两市之间的东莞,更是在抢迎“左右逢源”之大利好。

顶层推动 广深合作迎来最好时代

广深两地经济总量之和约占全省一半,在广东乃至全国举足轻重。

早前,广东移动的一项大数据显示,广深两地至少有15万对夫妻过着双城生活;再来看2018年广深铁路财报,广深铁路2018年运送旅客8934.84万人,货物发送量1570.85万吨。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24多万人次,来来往往在广深线上。

借助便捷的交通,从民间的社会经济交往来看,广深即使不是“夫妻”关系,至少也是亲密的“拍档”关系。而政府高层之间的互动,从去年开始,肉眼可见的频繁了很多,甚至被视为广深合作,迎来最好的时代。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双区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驱动效应。

去年8月18日,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发布后不到20天,在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带领下,深圳代表团赴广州考察学习,两地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继2013年以后,广深时隔六年再次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进行合作。

很快,广东省委深改委也印发文件,以支持深圳建先行示范区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并首次提出广深“双核联动、比翼双飞”的关系定位。

迈向协同发展的良性“竞合”之路

去年10月底,广州市委书记、市长率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广州表示:以更高站位坚持支持深圳、向深圳学习、与深圳合作。

时隔一年,在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闭幕后没几天,10月22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举行。会上,广州表示,“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学习深圳、支持深圳、服务深圳”。

广深相关部门则签署了深化合作专项协议,涉及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自贸区等七个领域。

广深合作内容除了向更“广”和更“深”迈进外,双方在合作效率上,更是加速进行。目前,广州与深圳已从专门工作、绿色通道、政策协调、督查督办、信息反馈、对口指导、资源共享七大方面建立起特事特办机制。

会上,省委改革办更是表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推动省直部门将赋予深圳的省级管理权限依法赋予广州。广深比翼双飞,同挑“牵引带动全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重任,再一次获得省委层面的支持。

以老眼光看广深关系,无异于刻舟求剑。方方面面的你来我往,牌面已清晰地显示:在顶层力量的推动下,广深关系正在发生一字之变。广深不再是单一的“竞争”关系,而是正迈向协同发展的良性“竞合”之路。

交通 广深友谊最佳“黏合剂”

从广深高速再到广深沿江高速,从广深铁路再到广深高铁再到规划中广深第二高铁;从时速100公里到200公里,从时速350公里再到未来可能的600公里……

一直以来,交通就是广深友谊的最佳黏合剂。而在顶层的推动下,大湾区双子星拥抱的速度在不断提速的同时,亲密的“关系网”也越织越紧。去年底,首条穗深城际铁路开通。与此同时,双方连接这条城际铁路的各条支线也在加速推进建设中。如广州琶洲支线、新白广线;深圳前海段的建设。

今年6月底7月初,广深交通合作项目海陆并进传来好消息。一是广州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水上巴士”首次通航;二是投资逾200亿元的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开工,计划在2024年与深中通道无缝对接;三是穗深城际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至前海段开工;四是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铁路(下称深江铁路)开工活动在广州南沙举行。

广深“双城联动”论坛召开前,更是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广州地铁的招标文件首度透露,已开工建设、设计时速160公里的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东莞,进而连通深圳。而此前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大湾区城际建设规划以及广州地铁公布的第三期建设规划修编中,均未提及22号线延伸。

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近一年来广深互联互动的交通项目,几乎都和广州南沙发生关系。而这些项目的开建,也给南沙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成为大湾区中心,带来重大利好。与此同时,这也让广深“幸会”第一站,或在广州南沙或在深圳前海。今年1月,南沙政府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前海共建“广深产业合作园”。

广深双城论坛过后,近日召开的南沙区委全会提出,要深化与深圳前海全方位合作,推动广深联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发展先导区,率先实现广深接合片区同城化。

被隐名的东莞 左右逢源吃得开

广深双雄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合作,不代表将绕开处于中间地带的东莞。

和广深高速、穗深城际、广深科创走廊一样,东莞都被有意无意地“隐名”。但真实的状况是,所谓的广深高速/高铁/城际,其实是穗莞深高速/高铁/城际。广深科创走廊一开始在做规划时,也是叫“广深莞科创走廊”。东莞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是广深科创走廊十大核心平台中的两个。

广深合作任务中,第一重点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重点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三重点是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三大任务中,第二重点均服务于第一和第三重点。物理空间的打通,才能带来各种创新要素的流动,才能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所拥有的优势,早已让它深深揳入到广深协同发展中,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论是广深,均需要它发挥产业链品类齐全优势。

像广州地铁22号线为何可以从南沙跨海东延,直通东莞滨海湾新区,最终与深圳地铁18号线连接?正是因为,东延后的线路,串联起来的是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的前海、光明科学城等广深莞几大重大创新载体。

同样,为何要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开通一条快速通道,将这两大科学城打通,建设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的先导区?这也是因为双方已有共建之良好基础。

自认为是“通道型城市”的东莞,向来有强烈的危机感,生怕高端产业和人才过境而不留。但通道越顺畅,东莞才越有可能帮助深圳打破土地“天花板”。因此,这些年来,东莞在致力于都市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在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洼地”。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前一个月左右,东莞会主动推动南部九镇——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全面对接和融入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东莞先天的区位优势和后天的努力,让它前景可期。而广深双雄的联手,更是给它平添了不少好运。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王诗琪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