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系列新突破,广东打造国内外双循环第一创新力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20日        版次:GA11    作者:徐劲聪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龙头企业牵头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链正在完善形成。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2019年,广东省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3098.5亿,位列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8%,比2015年提高0.37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08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8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42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回眸“十三五”,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力的不断提升也为“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广东如何书写创新新格局,打造国内外双循环创新样本,将是其进一步提升为全球重要智造创新中心的关键。

高新技术企业成区域经济新引擎

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龙头企业牵头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链正在完善形成:产业孵化创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技术提升。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接受南都科创记者采访时曾介绍,目前高新区财政收入近84%来源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而不是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这是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整个松山湖以及东莞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三五期间,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的创新发展案例,已成为广东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的缩影。广东省科技厅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3237家,是2015年的4.5倍多,当年新认定4289家。国家高新区2019年当年专利申请受理数20.0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达10.11万件。

凭借高新区内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高新区实现逆势增长,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快病毒检测、疫苗药品等疫情防治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充分展示了广东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主体的“硬实力”。

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广东高新区“小面积、高产值”的特点突出。2019年,广东省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3的工业增加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

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广东前瞻性进行产业链、创新链双链驱动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将创新要素引入全省更多优势产业集群。2017年7月,广东省科技厅印发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年)》。2020年9月28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正式发布。20份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为广东未来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谋篇布局,随着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推进,未来创新链和产业链将在广东实现更有力的融合,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产业孵化生态新趋势促融通创新

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为广东百亿、千亿级的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对于培育一个个创业者、创新者从小到大,则需要肥沃的创新土壤。“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市场环境优化,为广大创新者、创业者提供更好发挥创意、技术落地的条件和氛围,在孵化创新链条建设上持续领先全国。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等9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30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其中,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双创示范基地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各级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超过2.1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总产值超过3500亿元。2019年,广东省新增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高达4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9年,广东全省孵化器达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持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不断优化的双创环境也取得了突出的孵化创新绩效。目前,广东全省毕业企业超1.7万家,累计培育上市(挂牌)企业580家;在孵企业3.18万家,其中拥有知识产权的在孵企业超30%;在孵企业R&D投入强度高达15.6%。2019年广东共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广东分会场等创新创业活动1556场次,参加活动人数达165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交易额200亿元,展现出旺盛的创新创业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不仅是中国双创载体大省,还是中国制造业大省。在近年来的广东双创市场中,一些广东龙头企业即便没有实际孵化载体,但通过打造产业链开放生态平台、进行产业战略投资等方式实际形成了多个产业孵化生态,实现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积极探索。

广州市达安创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珞介绍,达安创谷在产业资源导入方面采取“两步走”的孵化模式,在创新企业创业的第一阶段,达安创谷会将大企业资源导入产业资源,为在孵企业赋能,如导入技术和成熟的生产线,帮助初创项目快速实现产业化。而在企业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更多方面的服务,就会由整个产业生态多家企业相互赋能、资源再分享,形成完整的双创生态圈,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对此,达安创谷孵化出的新上市科创企业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汪友明深有体会。他说,资源和资助是孵化方给企业赋能和助力的两个方面,资金是硬支持,但还有很多软支持是钱买不到的。以安必平所在的医疗行业为例,包括技术、人才、机制的设置,渠道、客户资源、从事医疗行业的专家资源等,都是企业头疼的问题,也都是钱解决不了的,这些支持其实对企业的帮助更大。汪友明说,达安创谷给安必平的资金支持并不多,但达安创谷的产业孵化生态圈为其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加速了企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超1/3的孵化器集中在专业领域,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地市,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业链建设专业孵化器的典型案例,也显现出通过专业孵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未来,广东将进一步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深耕产业孵化,加速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链体系,提升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动能,进一步优化构建孵化生态体系。

大湾区历史机遇下

协同发展推动源头创新

在“十三五”的第四个年头,广东省先后迎来了两份中央重要战略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发展成为广东省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如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优势区域的协同作用,为广东省创新发展补短板、推动源头创新发展成为重点,而要促进协同则需要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创新。

对此,广东省出台实施了《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目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17项改革事项已基本完成,总结提炼55项改革经验报送国家。国务院先后分三批次复制推广56项支持创新的改革创新经验,其中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创新、人才激励培养、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共有13项经验来自于广东,占国务院推广创新举措总数的23.2%。

针对源头创新的相关机制问题,广东省在2019年1月以“1号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创12条”),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等12个方面提出一批具体政策举措。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5项先行先试政策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

据悉,“科创12条”涉及60多个政策创新点,其中减轻在粤工作的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内地工资薪金所得税税负,珠三角九市可按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等政策举措,瞄准当前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研人才创新扫除“拦路虎”,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鼓励。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还修订出台了《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出台关于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若干规定,率先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全面实行人才“优粤卡”、“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活力动力。

随着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催化剂和重要抓手,在下一轮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问题的不断突破解决前景可期,广东也将因此更好迸发全方位的创新活力。

统筹:任先博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实习生 卢盈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