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深圳样本”如何打造?

专家建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新市场、新业态带来新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14日        版次:GA06    作者:张一鎏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远景,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驻扎于此。 南都资料图片

10月8日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国庆中秋八天长假旅游宏观数据: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不同于以往,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也是在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令人振奋的数据,也为“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加速推进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今年以来,“内循环”、“双循环”无疑是经济发展的热词。刚刚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接下来深圳要突出扩大内需、内外联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打造重大开放平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畅通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深圳样本”。

样本如何打造?业界专家表示,扩大内需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命题。深圳要紧抓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通过创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在消费领域可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城市群的兄弟城市合作,引导消费回流,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深圳在参与国际循环方面,多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也拥有着发展优势,国际市场仍是深圳发展的重要舞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等,深圳在参与国际循环过程中,面对新业态、新市场、新平台要加强创新,实现突破。

  促进“内循环”

支持出口转内销是重要手段

今年9月10日,商务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外贸优品汇 扮靓步行街”出口产品转内销活动在罗湖东门步行街举行,包括华为、大疆在内的上百家企业参展,上千种外贸商品集中亮相,为外贸商品转内销提供了平台。

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是深圳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积蓄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深圳经济“半年考”答卷实现了逆势回转,提振内需是重要一环。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黄君认为,深圳在提振内需促进“内循环”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市场优势,深圳人口基数大,年轻消费群体居多,且疫情影响,部分外流在国外的消费力被留下来了,这意味着深圳消费力量大、能量足,可以引导消费回流;从区位来看,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同时还可以加强与泛珠三角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合作,能够吸引该区域以及国际国内的消费者都到深圳来。优越的区位加上有庞大的购物群体,自然能够为内循环提供动力。”

科技创新是深圳核心竞争力

想要扩大内需做好内循环,专家们的“支招”都强调了“科技创新”。深圳是一座血液中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城市,“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增长超90万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刚刚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

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创新,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能够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防止供应链、技术链出现断裂,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德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动内循环至少包括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两方面的内容。深圳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创新,创新驱动是深圳发展的主要战略,也是深圳在双循环格局中对自身最重要的定位。

深圳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因此,深圳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链条的源头给补上,包括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强化产学研合作等。另一方面,深圳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巩固高端制造业优势,并加快发展5G、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毫无疑问,无论内循环还是双循环,科技创新都是关键的。”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道,“科技的创新也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关系,也会带来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扫地机器人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市民认识到了这个产品的好处,有了购买的需求,市场也就有了。这就是典型的科技创新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关系,创造了需求。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创新带来新的变化,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内需市场开拓得更好,真正实现内循环。”

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也表示赞同。“科技创新是刺激消费、让消费升级最好的拉动力量。大疆民用无人机的普及,让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圳本就是科技创新的热土,自然也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产品、产业才会有更好的竞争力。”但他也强调,畅通内循环不仅仅是消费层面的问题,背后更需要强大的配套机制。“在国内循环方面,要重视深圳本地和深圳之外两大市场。在深圳市场上,要让人才留下来,有人才有消费需求。加大住房、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供应,是必须要面对的话题。在刚刚公布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到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等,这都是接下来深圳要做的。”

  参与国际循环

持续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

深圳不仅要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作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的交汇点,依旧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深圳面对新的国际市场,大有可为。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城市经济外向度高的城市,自2010年开始《中国海关》杂志每年公布“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以来,深圳市连续多年始终稳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首。“对深圳来说,尽管内需比重越来越大,但外循环的重要性仍不容低估。就深圳而言,目前很多产业发展依旧需运用到西方技术,所以参与国际循环还是很重要,这样才能可持续地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道。

郭万达亦表示赞同。他说道,很多国家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目前尚未恢复到正常秩序,但是需求并没有消失。“需求还在,关键是如何适应新的需求。深圳需要通过创新,适应疫情常态化下的需求结构,多元化开辟新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深圳要面向新平台、新市场

提到新发展机遇,多位业界专家纷纷提到了“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愈加紧密。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为3.38万亿元、3.23万亿元、2.82万亿元、1.61万亿元、1.45万亿元,分别增长7.7%、2.9%、2%、1.4%、1.1%,其中,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

“在多年的发展中,深圳在对外经济上,累积了一定的基础,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且优势很明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深圳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这一优势。特别是随着东南亚等全球经贸新的增长点的崛起,深圳要在目前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良好合作上,面向新市场、新平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跨境电商、市场贸易采购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说道。

刘晓博也强调,在参与国际循环方面,深圳除了稳定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等市场。“政府也可以组织一些经贸活动来加强这一块的联系,借助跨境电商、网络平台,开拓更多新的市场和客户。”

采写:南都记者 张一鎏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