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行7万公里拍十万照片 95后用镜头“追”高铁

从孩童到青年,高铁迷管俊鸿足迹遍布全国,用图片见证中国铁路建设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04日        版次:GA04    作者:黄怡婷

管俊鸿在广州南站附近某一高楼“追”高铁。 南都记者 陈灿荣 摄

韶机运用车间整备场的SS8型电力机车。 管俊鸿 摄

肇庆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上的“先进黑脸”。 管俊鸿 摄

广深港铁路线上的港铁“动感号”。 管俊鸿 摄

广佛肇城际铁路线上的动检车“黄医生”。 管俊鸿 摄

2004年,6岁的管俊鸿在外公的带领下,来到铁道边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火车。2016年,高中刚毕业的他开始独立外出拍摄高铁。一次,他清晨不到6点出门,幸运地等到全国仅两列的高寒动检车“黄医生”。随后几年,他追寻高铁的足迹遍布全国,累计行程超过7万公里,拍摄的照片也有10万多张。对他而言,拍得越久,感情越深。高铁不仅缩短了回家的距离,还让他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高铁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日常追高铁 意外遇“先进黑脸”

在距离广州南站不远处的一幢高楼上,皮肤黝黑的管俊鸿立刻就辨认出了从远处驶来的“先进黑脸”,他兴奋不已,立刻从天台的一侧快速跑到另一侧,本能地拿起脖子上挂着的相机,按下快门,拍下了它进站的一幕。原来,这是目前全国仅两组的新头型CRH2E型动卧列车,在此前,管俊鸿还没亲眼见过一次。

一般而言,为了寻找最佳的拍摄视角,管俊鸿都会提前几天爬山、爬楼踩点。像那天这样毫无准备地追车,以我国平均每天开行动车组的数量4000列为基数,管俊鸿能碰上“先进黑脸”的概率仅为0.05%,更何况日均4000列的数字,仅是三年前中国铁路总公司给出的官方数据,不得不承认,今天他的运气极佳。CRH2E型动卧列车因其车头的外观涂装以黑色为主,铁路迷们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先进黑脸”。

儿时与火车的第一次相遇

谈起中国铁路各个发展时期的列车型号和技术细节,管俊鸿如数家珍。这一切都源于童年时期的那次相遇。出生于1998年的管俊鸿是广东韶关人。小时候,忙于工作的爸妈经常将他送到外公家,管俊鸿的外公住在韶关火车站附近的一套老房子里,从早到晚都能听到火车呼呼驶过的声音。为了让这个小外孙不哭闹,外公不时就带着他到铁道边上看火车,可以说,外公是管俊鸿成为“铁路迷”的启蒙人。“从公交到火车,怎么还会有比公交更大的车,火车拉着笛声,呼啸而过,就觉得很震撼”,管俊鸿这样描述儿时初见火车时的感受。

2004年,6岁的管俊鸿在外公的带领下,通过韶关森林公园跨线桥,从东侧的大机段第一次进入到韶关电力机务段(下面简称“韶机”),映入他眼帘的是停在中修库前的绿色车头和红色车头,再往里走,各式各样的火车头琳琅满目,远处还有零星的几个蓝色车头。几年后,管俊鸿才知道红色车头和绿色车头分别是SS1型和SS6B型电力机车,蓝色车头更是被誉为“中国铁路第一速”的SS8型电力机车。

给与管俊鸿这些童年美好回忆的火车车头,诞生于1950年代。那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研发一台电力机车,作为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韶山1型(SS1型)电力机车,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仿制苏联H60型电力机车而来。首台机车虽然于1958年试制成功,后因质量不过关而未能批量生产,此后的20多年经过三次技术的重大调整、试验和升级,一直到1980年才开始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并开创了中国铁路以毛泽东故乡“韶山”命名的生产历史。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普速列车——韶山SS8型电力机车啊!”管俊鸿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了他防晒衣里的那件黑色T恤,上面印着的那款蓝色火车车头,就是他对火车的最初记忆。

高速时代 第一次坐高铁

2010年2月上旬,武广高铁开通后的第一个春节,管俊鸿和父母一起坐上高铁前往广州探亲。“第一次坐武广高铁的时候,看到子弹头,就发现这不是小时候看到的动画片《铁胆火车侠》嘛,就觉得很酷炫。进到车厢后,就觉得好干净,好舒适啊!那时候的时速是350km,半小时就到广州北了,以前坐普速火车,半个小时连韶关都还没出去,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很震撼的那种感觉。”

三年后,刚上高一的管俊鸿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他终于能够用照片,留存住许多历史性瞬间了。

2013年的一天,管俊鸿再次来到韶机,发现此时的韶机早已被撤销,更名为广州机务段韶关运用车间,但在大院里,到处可见各种历史的印记,儿时熟悉的绿色车头还停留在封存线上。在与现场一位穿着工作服的老师傅交流后,管俊鸿得知在2010年后,中国铁路货运机车就开始大规模换型,代表着更高水平的HXD1C型货运动车(和谐电1C型电力机车)取代原先的SS1、SS6B型。往后的一年里,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些被淘汰的机型,他担心“哪一天忽然一个拆解命令下来了,就再也看不到这些功臣机车了”。

赶在暑假结束前,管俊鸿再次来到韶机,惊讶地看到几位工人已经在为明天拆解SS1型电力机车做准备了。他和朋友老潘拿起照相机一阵猛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工人熟练的动作下,其中一辆SS1型电力机车的车体很快就被拆解完毕。这些曾为中国铁路运输立下汗马功劳的火车车头,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日臻成熟的过程中,逐渐从干线上退下来,有的被存放在各地的车间等待拆解,有的被博物馆收藏以供游客观赏。

2007年4月18日,国产高速动车组“和谐号”面世,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启高速时代。

开启“追高铁”模式

“正在运营中的都能辨认,基本上都能辨认。”2016年,临近高考的管俊鸿,学业较为紧张,不再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去追火车了,但他在学业外仍保持自己对火车的热爱。每次看到不熟悉的车型,他就会找来各种资料,仔细阅读和研究,日积月累,也就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

2015年12月30日,全球首条环岛高铁——海南环岛铁路全线建成正式通车。得知这一消息的管俊鸿,非常兴奋,决心高考后一定要亲自体验一番。2016年的暑假,顺利考上大学的管俊鸿带着爸妈奖励的全新单反相机,和两位好友一起踏上了这趟期待已久的旅程。“那时候西环铁刚开通也没有多久,它有一段在乐东是靠海的。当人看到大海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很放松、很舒适的。但你坐在高铁上看海,那个感觉又会不一样,会觉得好奇、激动……”

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到管俊鸿所在的“车迷群”。目前,在云浮就读高一的冯嘉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结识了比他大7岁的管俊鸿。日渐熟络后,他们经常利用各种假期和课余时间,相约一起到全国各大铁路沿线“追高铁”,并开启了疯狂“追高铁”的模式。

每次见面,他们都以外号相称,像朋友一样。但对这位年纪尚小、缺乏经验的弟弟,管俊鸿总是多加照顾。“有一次,我去韶关找他拍火车,遇到一个比较特别的组合,当时下着大雨,他自己没拍,就在旁边给我撑伞。他对人很友善,会在一些事情上照顾我,也会对我进行一些指导。”

当我问及,父母是否会担心你和一位“车友”外出拍摄的安全时,冯嘉希有些惊讶,“我们认识很久了,不算陌生人了。每次我跟爸妈说要和俊鸿出去,他们都挺放心的。”

因为“车友”来自全国各地,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多数时候,冯嘉希只能在线上和他们沟通和交流,管俊鸿也多与当地的“车友”相约一起“追车”。

2018年5月11日,广深港全线试运营的第一天。没能追上第一班港铁动感号的管俊鸿,决心在第二天与“车迷”朋友一起定点“追车”。经过提前踩点,他们在距离广州南站1公里处的一幢高楼上,找到了一个最佳视角。17楼层高的大厦不仅能听到列车驶过铁轨的轰隆声,还能纵览整个广州南站。

5月12日上午,当编号为0255的第一班列车从广州南站驶出时,以橙色为主、浅灰色为辅的港铁动感号,立刻就虏获了年轻的他们。“我们现在要拍车的,就会追着这些五彩缤纷的车去拍。港铁动感号,它的设计就比较有意思。我们还会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沙湾水道大桥、深圳阳台山水库,等动感号过来,就是景色和车结合,就很好看。”

除了极具活力、外观时尚的港铁动感号,管俊鸿还追过大名鼎鼎的动检车“黄医生”。2019年8月下旬,一则关于“黄医生”即将离开广东,前往郑州东动车所参加郑万高铁联调联试的消息,在管俊鸿所在的“车迷”群里传播开。看到这一消息的他,立刻决定在家门口的韶关站附近找一高楼,追这辆动检车。

凭借他的判断,“黄医生”前往郑州肯定走京广高铁,必定途经韶关。但对于能否成功追到“黄医生”,管俊鸿还是有些不确定,因为他无法肯定“黄医生”是否会在明天准时离开,不管结果如何,第二天一早不到6点,管俊鸿就收拾好背包,带上相机爬楼追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高楼上呆了一会儿,就看见从远处驶来的“黄医生”,他格外激动,抓起相机,在早已选好的位置上连拍了好几张。

谈起这次经历,管俊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这是他追车日常中最引以为傲的几次之一。“没想到380A‘黄医生’(每月例行动检车)先到了,我拍了,然后在刚过两三分钟后,它(高寒动检车‘黄医生’)就跟在后面了。啊!那种感觉啊,就是觉得今天真是太爽了,运气爆棚,没想到一下子,没等多久,它就来了。”能成功追到这个全国目前仅两组的高寒动检车“黄医生”,可以说是管俊鸿当天最大的收获。

“每发掘一个新的机位,拍到自己喜欢的车后,就会很有成就感。”对于铁路的着迷和热爱,管俊鸿觉得这一切还是归结于内心对它简单、朴素的爱。

经过多年的拍摄,足迹遍布全国的管俊鸿发现,如今“八纵八横”的高铁线路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还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像对于十年前,武广高铁刚开通的时候,英德、韶关那些农村都是比较落后的,还是瓦砖房。近几年,农村发展比较好,都焕然一新了,许多村民都盖上了小别墅。证明这十年,我们国家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都在提高。”

从孩童到年轻小伙,管俊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也将与中国高铁一同迈进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铁路和我的关系就像是朋友一样。我在成长,铁路也在成长,铁路伴我成长,我看着铁路飞速发展……未来的高铁,希望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希望涂装(颜色)不要这么单一,能够更丰富一些;希望高铁走向世界,希望我们的列车也能出口到其他欧美发达国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黄怡婷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