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困难群体的微心愿,期待更多长效设计和参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28日        版次:GA02    作者:

  短评

广州市慈善会与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的第一期“微心愿·善暖万家”,上百个心愿在5小时内认领完成。昨日,第二期关注社区贫困老人的“微心愿·善暖万家”亦已上线。

在这一期的“微心愿·善暖万家”中,为残疾儿子花费所有又身患肺病的容姨,想要一台收音机,让空荡荡的家里有一点声音;独居孤寡老人孔婆婆,遗失了拐杖只能用长伞辅助走路,想要一根新拐杖,让行走没有那么艰难;而家有智力障碍独子的老父亲麦叔,想要一台洗衣机,为做家务添个帮手……

这些愿望所需的金额都很微小,但却并不渺小。公益微心愿作为一种通过社会成员认领实现公益梦想的方式,通常不是为受助者“兜底”的生存保障项目,由于金额通常为数百元,对认领者来讲也不存在多少经济负担,却能为受助者的生活品质带来明显的提升,能简单、快速而有效地为他们带来生活中的一点光。

公益微心愿,作为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在很多地区经由不同的公益组织和不同行政机构、媒体机构的合作,在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等各类贫困群体,传递由社会带来的“小确幸”。

当然,要让公益微心愿作为一个长期项目维持下去,真正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不把好经念歪,还需要严谨的专业设计,让微心愿得以更精准、更高效地被实现。

公益机构与媒体的合作,在公益微心愿中被广泛运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效果。这种社会效果不是说活动的传播效果,而是媒体可以直接连接受助者与社会认领者,在避免了行政摊派的可能之外,从媒体角度讲述的受助者故事,让二者之间不仅是简单的施与受,还有爱与善意的相互传递。当然,除了活动式的合作之外,公益机构在公益平台上对公益微心愿项目进行专业设计,再经由社交媒体分发,也许更适用于日常生活,形成可运作的长效机制。

更重要的是,微心愿需要了解受助人群最真实的细微需求,需要对他们的长期关注与了解。应当让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防出现为了迎合公益微心愿的活动,而为受助人群“创造”微心愿的情况——这既消费了社会爱心,也违背了公益微心愿本身的初衷。

微小而不渺小的公益微心愿,是需要沉下心来做的细水长流的公益项目。社会的善意从不缺乏,而如何传递这份善意与爱,则需要更多专业的设计和参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