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座谈会上 习近平为何频频提到“好奇心”?

他强调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3日        版次:GA03    作者:新华社

七位科学家代表发言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期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

施一公 西湖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陈左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坚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戴伟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

“十四五”规划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为了编制好这个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多场专家座谈会,9月11日开的科学家座谈会已是第三场。在这场大咖云集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多次谈到一个词——“好奇心”。它与“十四五”科技创新也是息息相关。

“好奇心”

从基础研究到创新精神

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谈到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6个关键问题,其中之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习近平指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鲜明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以单纯的好奇心而非功利心来驱动,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暗合规律。基础研究来不得急功近利。

座谈会上,习近平在阐述创新精神时,再次提到了好奇心。他说:“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没有“无中生有”的好奇,就难有“另起一行”的创新。

精神

从“伟大抗疫精神”到“科学家精神”

在此前三天召开的抗疫表彰大会上,习近平首次阐述了伟大抗疫精神。在他以20个字概括的抗疫精神中,就有“尊重科学”。他说,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除了创新精神,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还重点强调了爱国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方向

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

座谈会上,习近平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四年前,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三个面向”,此次新增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他强调,“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列为科技工作“四个面向”之一,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明理念。让科技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这是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中国的确定性。

除了“四个面向”,习近平还提出了“四个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方向和要求,我们准备好了吗?总书记掷地有声:“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观察

  哪些科学家在座谈会上发言?

座谈会上,7位科学家代表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7位发言代表都不简单,包括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陈左宁、王坚、付巧妹、戴伟。他们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最年长的83岁,最小的36岁

以“一老一少”为例:会上最年长的是今年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现在还担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曾经全程参与河北雄安新区选址。

徐匡迪是浙江省崇德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瑞典工程院、美国工程院、澳大利亚工程院等国家院士。他是钢铁冶金专家,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

最年轻的发言代表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1984年出生的她是古DNA研究的领军人物,在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小镇女孩”到屡屡改写古人类史,正是好奇心让付巧妹一路走来,她说:“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未知创造文明。”

给习近平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中两人参会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习近平曾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勉励全国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在25位写信人当中,王坚、施一公两位院士参加了这次科学家座谈会。

王坚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去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民企院士第一人”,他也是杭州“城市大脑”的总架构师。今年3月,习近平赴浙江考察时就曾专程前往杭州“城市大脑”。

另一位参会的写信人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他曾出席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2018年4月,西湖大学成立,施一公当选首任校长。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1967年5月生,今年53岁,河南郑州人。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介绍,施一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对细胞凋亡调控机理的研究,系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调控步骤的分子机制。

唯一参会的外国科学家曾是科普网红

姚期智是计算机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今年74岁。他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北省孝感市。姚期智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

陈左宁,1957年10月23日出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自1979年以来,陈左宁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其中20世纪80年代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与UNIX系统完全兼容的并行操作系统,在并行处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1996年来到中国,从此扎根北化。他努力促进中外科技合作,推动科普事业,先后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外国专家局“十大功勋外教”、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特殊贡献奖”等。过去几年里,他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向大众直播自己的科普实验,被很多小朋友熟知和喜爱。如今他拥有几百万粉丝,成为网红教授。

本版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报道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