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鲜为人知的“龙济光天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6日        版次:GA10    作者:卢洁峰

龙济光(1868-1925),字子诚(紫宸),云南蒙自人,彝族,民国初年军阀,陆军上将,曾任广西提督,广东安抚使、都督兼署民政长,两广巡阅使等,一度主持广东军政大局。1918年3月,龙济光遭到李烈钧讨伐,同年5月被驱逐出广东。1925年3月12日,57岁的龙济光在北京病逝。

□ 卢洁峰

龙济光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发生后,龙济光奉清政府命令率两营新军到广州。6月,龙被任命为广东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武昌起义后,龙济光与李准一起促成广东和平独立。1912年到1913年胡汉民督粤时期,龙济光任省绥靖处会办、护军副使,与胡汉民、陈炯明保持一致,解散民军,厉禁烟赌斗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广东军政府,得到孙中山和袁世凯的肯定。1913年7月,广东参与“二次革命”后,龙济光拥护中央反对独立,被袁世凯委任为广东镇抚使,率军镇压革命,8月3日,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8月12日,攻占广州,接任视事,1916年9月13日,卸任。(详见王爱云《龙济光政府与民初广东社会研究(1913-1916))

主粤三年促进广州城建大发展

龙济光主粤三年,知人善任,与同僚积极合作,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权威型省政府,清剿盗匪,禁烟禁赌,稳定金融,维护治安,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工矿商贸教育各业,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省城广州因此而在1913年至1916年间获得了大发展——

1913年,粤海关的新邮局大楼奠基兴工。

1913年,岭南大学黑石屋兴工,1914年建成。同年建成的还有威林宾屋。

1913年,岭南大学怀士堂奠基,1917年建成。

1914年,延宕多年的长堤终于建成,一举沟通了省城南郭东西两端,开广州近代城市建设之先河。

1914年,粤海关大楼奠基兴工。

1914年,澳洲华侨马应彪在广州长堤建起了楼高7层的先施粤行并附设东亚大酒店,即“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东亚大酒店”,酒店内有电梯代步,附设酒吧、餐厅、桌球室,开省城广州现代化酒店之先河。

1915年,广东省财政厅办公大楼以及大沙头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次第奠基兴工。

1915年,岭南大学附属小学校舍第一栋、第二栋建成。

1915年,岭南大学格兰堂奠基,1916年6月建成。同年建成的还有韦耶孝实屋、伦敦会屋以及中学第四寄宿舍、小学校舍第三栋。

1916年,以黄沙为始发站的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运营。

1916年,粤海关大楼与新邮局大楼(后者于1918年由广东邮务管理局接管)先后落成,这两幢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雄伟建筑,与相邻的沙面岛欧式建筑群以及其整齐划一的街区,共同树立起了现代城市的样板。

1916年,蔡昌、蔡兴两兄弟在广州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设立大新百货公司分店(位置今新大新公司),开省城现代百货业之先河。

1916年,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的新校舍(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省城东门外的百子岗、蟾蜍岗一带兴筑(1918年3月落成并投入使用)。

然而,以往在革命史观和孙中山中心观指导下,学界对龙济光主粤的研究多失于片面,与龙济光相关的史事更被长期湮没。本人此文中发掘的“龙济光天桥”就是其中一例。

龙济光天桥的建筑目的

1913年8月12日,广东都督龙济光攻占广州之后,即以“袒护逆党”“煽惑国民”等罪名,迫令广州《平民报》“永远停版”;查封1911年由香港迁广州出版的《中国日报》;悬赏通缉朱执信、邓铿、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1月,朱执信密遣党人卢作夫妇和周义等携运武器至广州,拟与在广州的党人梁秉锋等会合举事,不幸事泄被龙济光密探捕获并杀害。

之后,龙济光派兵到顺德的上淇、良教等地大举“清乡”,“济军”沿途烧杀淫掠。广东各界人民团体电请梁启超转奏袁世凯制止“济军”的暴行,袁竟通令表彰龙济光“忠勇诚朴”,解除了“中央南顾之忧”。1914年6月,袁世凯更授龙济光为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10月、12月分别授龙一等文虎章和一等嘉禾章。龙济光则效法袁世凯,建立“军法课”“探访局”等特务机关,继续搜捕革命党人。诚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防范革命党人的反抗活动,保护自身的安全,龙济光决定建造一座连通省镇各署的超长天桥。

龙济光天桥的构造

龙济光(1868-1925),字子诚(紫宸),出生在云南蒙自哈尼族世袭土司家庭。也许是受哈尼族的干栏式建筑结构的启发,龙济光在省城北部建造了一座干栏式的木构超长天桥。当日,有报道介绍了这座天桥的具体构造,如下:

桥之形势,距地约二丈余,阔约四尺,高则七尺有奇,全桥上盖,均以白水坑铁为之,作拱篷形,铁拱之下,铁钉天花板,两旁多用木板,其要隘之处,用砖砌或夹以铁板,每距一丈左右,开一小窗,罩以玻(璃)片,无事时可通光线,有事时可作炮叠。

从文献所载可见,龙济光所建造的这座天桥,是一座高架、全封闭的廊桥——天桥沿线以大型木桩做桥墩,桥面高架于距离地面约7米之上;桥面宽约1.2米,桥面两侧用高约2.3米的木板封闭;木板之上,用波纹白锌铁皮(白水坑铁)作拱篷形上盖;凡要隘部位,改用砖或夹以铁板砌筑桥面两侧;全桥每间距3.4米左右,开一个小窗,罩以玻璃片,以便平时“通光线”,战时“作炮叠”。龙济光天桥之构想及建造,不能说不周全、不奇特。

龙济光天桥的路线

龙济光为“避党人之偶伺”,建造一座能“贯通各署”的高架、全封闭的廊桥——“暗楼天桥”。该天桥的起点设在“行政公署”(今广州市越华路118号广东省民政厅大院)后部,全桥共有7个节点,如下:

1.起点位于“行政公署”(今广东省民政厅大院)后部。

2.由起点向东依次跨过原“新丰街”(已失名)、“正南街”(今正南路),达至“镇守使署”(今嘉业大厦以南地块)。

3.由起点向西偏北跨过原“洛城街”(今吉祥路中段),抵达“济军第二旅司令部”(今“广州市人大图书馆”、“侨务办公室”所在地块)。

4.由“济军第二旅司令部”向西偏南跨越“后楼房”(原清军家属区,今广州市府大院北墙外至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大楼西半部区域),抵达“军械总局济军总查部”(今广州市政府大院西北角)。

5.由“军械总局济军总查部”折向北,跨过“德宣街”(今东风中路),抵达 “都督府”头门(今广州中山纪念堂前广场西侧)。

6.由“都督府”头门折向东,抵达位于今东风中路305号广东省政府大院西部的“炮楼”。

7.由“炮楼”向西北穿越“都督府”的主体建筑(今广州中山纪念堂东辅楼以南地块),直上观音山(越秀山)南麓的“粤秀楼”(今“孙中山先生读书治事处”)。

龙济光天桥的线路设计,可谓天衣无缝,难怪时人称:“从此以后,各大员如须面商要政,可凭此桥互相通达,不用出署,党人遂三头六臂,亦不能侵其毫毛矣。”

1914年5月,龙济光天桥建成,以其路线测算,此天桥全长至少1000米。独特的杆栏式结构,独特的“官桥”功用,以及其超长的廊桥桥身,令省城广州人叹为观止,称其“蛇蜒屈曲,洵有长桥卧波不霁何虹之概,洵奇制也。”

百密一疏仍遭谋刺

1914年底,钟明光与革命志士李作汉、罗划湖、李稚陶、丘汉苗女士等结义,组成暗杀团,“以扑龙济光为己任”。1915年5月末,暗杀团一行从香港秘密潜入广州。由于龙济光在都督府四周布置了不少大炮,警戒森严。因此,暗杀团一直没有机会出击。

1915年7月17日,龙济光出行时脱离天桥,道经莲塘路北段东侧的积厚坊(今广东省人民政府大院西北部),久候于此地的钟明光,即向龙济光投掷炸弹,炸伤龙济光的左脚,炸死炸伤龙的卫队十多人。钟明光则当场被捕。次日,被“凌迟”处死——“先以火油灌其体,焚之,气将绝,方行凌迟刑,复剖腹而裂其尸。”(详见李熙斌《钟明光传》,收入《辛亥人物碑传集》卷三)

天桥曾为孙中山宋庆龄所用

1921年1月12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4月7日,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前龙济光的“都督府”内;龙济光所遗粤秀楼,则成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居所;龙济光天桥所遗北段,为孙中山与宋庆龄每日往返于山下的总统府与山腰上的粤秀楼提供了极大的交通方便。

龙济光天桥的陆续被拆

1919年1月,广州市政公所开马路、建公园等市政工程节节推进,其中,须拆除旧巡抚衙署以改建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而龙济光天桥的西段,正好贴近旧巡抚衙署的外墙,妨碍施工。1月17日,市政公所特呈请督军批准,将龙济光天桥西段“一并拆卸,以利交通。”未几,龙济光天桥的东段,也因开马路而被市政公所拆除了。

龙济光天桥的北段,是全桥寿命最长的一段。孙中山、宋庆龄使用这段天桥至1922年6月“6·16事变”爆发。事变中,陈炯明炮击广州,以武力驱赶孙文为首的广东民国政府。龙济光天桥的最后一段——“都督府”至粤秀楼段,被陈炯明部下炸毁。广州历史上第一座天桥——龙济光天桥,从此永远淡出世人的视线。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