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目前最完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披露了哪些往事秘辛?

尘封百年的“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开启巡展,学术价值引发关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6日        版次:GA08    作者:朱蓉婷

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左起,前排:汪协如、汪乃刚、章希吕、程健行、余昌之;后排:章近江、章志金、章焕堂、汪原放、吴嗣民、周道谋)。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手稿四纸。

↓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

《胡适留学日记》部分页面。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杨成林 2020年适逢新文化运动105周年,以新发现的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系列文献为契机,华艺国际特别支持、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并主办的“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系列活动,追溯百年前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遗珍。展览日前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举行,展出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胡适等9种重要文献,这也是尘封百年的亚东遗珍首度结集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其文献价值甚为瞩目。

八月北京站落幕之后,“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还将开启全国巡展,重访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胡适生命中最重要的另外4个省市,前往上海、南京、杭州,最终回到陈独秀与胡适的故乡安徽,以“一座‘图书馆’,两位文化巨擘,一场新文化运动,百年中国史”为寻访蓝图,以特展、学术研讨会、专题短片为形式,开启一程跨越百年的文化寻访之旅。

  亚东图书馆

历史策源地,革命功勋场

鲁迅有言:“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一门特长的,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续编》)

亚东图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颗明珠,在20世纪上半叶与商务印书馆、韬奋书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汪原放是亚东图书馆的骨干编辑,陈独秀、胡适、章士钊作为亚东图书馆的灵魂人物,汇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的有识之士,通过出版——胡适留美回国后,毫无保留地将其著作在“亚东”出版——有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与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进程。

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的“文化出版与传播中心”,是出版人的乐土。现代出版发行家汪孟邹1913年在上海创立亚东图书馆,其前身为安徽第一家新式书店——安徽科学图书社,在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迁至上海——很快成为新潮思想与进步文化的活跃阵地。后来还经售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主办的《政治周报》(毛泽东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等革命刊物,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留学日记》

民国五大日记之一,迄今公开最全本

《胡适留学日记》是民国五大日记之一,记录了其在留美期间的社会见闻、对时代的困惑与思考,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一代青年的内心独白与思想演变。《胡适留学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

特展展出的《胡适留学日记》皆为胡适亲笔手稿,共十八册,五十余万字,且在日记手稿中随文黏贴了四百五十多张珍贵照片及中英文剪报。“完全保存了原来的真面目”;相较现有各版本,首次结集展出胡适1917年归国后所写的《北京杂记》和《归娶记》,填补了现存日记中两年空白,被学者陈子善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胡适文献发现”。是《胡适留学日记》迄今公开发现的最全本,补充了此前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

其一,有效填补了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文献研究空白。现有上海亚东图书馆版、商务印书馆版、台湾版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所有的《胡适留学日记》版本中,均未涉及《北京杂记》和《归娶记》,在《归国记》1917年7月10日结束之后直接跳到1919年7月10日,这空白的两年正是胡适酝酿和倡导新文学及新文化运动的极为重要的两年,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另,《北京杂记》明确了胡适与钱玄同的首次见面时间——1917年9月11日,可补钱玄同日记的失记,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和急先锋,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

其二,解密胡适思想成型之路。《北京杂记》记录了胡适归国后处于重要思想交会期的读书札记,从1917年9月11日至11月30日期间,有围绕方东澍《汉学商兑》的阅读和辨析,也有围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阅读和辨析等。

其三,有效增补胡适诗歌创作。《北京杂记》中有多处胡适自作诗词的记载,《归娶记》中有对胡适组诗《新婚杂诗》的记载,与以后正式发表的定稿均有所出入,是有效增补。

其四,解决胡适私人生活悬案。《归娶记》明确了胡适的婚期,解决了胡适生平研究上长期未能解决的悬案。文中记载胡适1917年12月16日离京回绩溪迎娶江冬秀的始末,如对江冬秀的第一印象、婚礼的参加者、行礼次序、演说,甚至结婚礼堂的平面图,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态度。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

20世纪大论战开学界新纪元

“科学与人生观”是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场著名的思想论争,也称“科玄论战”,被梁启超誉为“替学界开一新纪元”。三大派别玄学派、科学派以及唯物史观派,就科学与人生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几乎全部参与其事,论战文章字数高达“皇皇二十五万”。

陈独秀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对科学与人生观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客观且详尽的解释。他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科学与人生观〉序》表达了他同时要对玄学派、科学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批评了玄学派张君劢“九项人生观”等“怪论”,也批评了科学派丁文江的所谓“存疑的唯心论”。

他指出,“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加入科玄论战之中,使得这场轰动20世纪文化思想界的“世纪大论战”暂告一段落。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科学与人生观〉序》原稿,是陈独秀送亚东出版社的手写终稿,自“亚东”出版之后百年间从未露面。与后来刊印的各版本相较,手稿内容出入不大,但保留了陈独秀对序文重点的圈红标识,这对于解读陈独秀的思想轨迹、理解这场世纪论战乃至20世纪哲学思潮具有重要的文献补充意义。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

开启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

《跋〈红楼梦〉考证(一)(二)》是胡适在20世纪红学论战中极为重要的史料,也是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原稿,可以在手迹中管窥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轨迹,对新旧红学的研究起到助力作用。

“红学”自光绪年间盛行,直至民国后,研究热情不减。其中,以胡适与蔡元培的研究成果最为瞩目。胡适于1921年出版《红楼梦考证》,将红学的考证内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时代三个方面,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传结论,自此开启红学研究的新时代,俗称“新红学”,并对过往红学研究予以尖锐批评。过往红学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难以接受,在自己考证《红楼梦》的研究《石头记索引》第六版中表示胡适的观点不能征服他。胡适随后发表《跋<红楼梦>考证》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过于守旧。

两大学者就《红楼梦》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蔡、胡之争并无结果,两人各执己见。但这场论战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使得《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不断获得全新的阅读视角。

此次,亚东图书馆珍藏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在北京的现身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同时加深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百年前中国大变革时代文化思潮的理解。百年已逝,无论是科玄论战,还是胡适日记,乃至新旧红学之争,对于在历史中理解今日之中国大时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专家看法:最全本《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填补了胡适研究的诸多空白

提到胡适,你会想到什么?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大校长、“驻美大使”……诚然,这些都是他,但是《胡适留学日记》告诉你,他也曾是一个青年,一个懵懂中成长的青年。

以新发现的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系列文献为契机,“陈独秀、胡适与他们的时代——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与百年思想史”“《胡适留学日记》与青年一代的家国理想”“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与百年新红学之路”“一个大时代的启幕——从亚东图书馆到新文化运动”四个议题展开探讨。

而此次公开最全本的《胡适留学日记》无疑成为专家们讨论的聚焦点。

除了“打牌”: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日常”

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曾说,“要了解近代中国留学生史,最值得推荐一看的书籍就是《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留学日记》是典型的“东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他用的是非常普通的美国笔记本,甚至是中学生笔记本,上面印的Name、Grade、school和Class,而书写方式是中国式的,本子横过来用,从右往左竖写。他用的笔大多数是蘸水笔,力度大的时候还会有分叉的痕迹,少部分用毛笔、钢笔。语言上,以汉语为主体,夹杂着英文,汉语文言、白话以及许多中外符号:

“考植物学。连日以温课失眠,今日下午无事,昼寝三小时,醒后一浴,畅快极矣。作家书(兄二)。夜与同居诸君烹鸡煮面食之。”

“今日起戒吸纸烟。刘千里以电话邀打牌。读《左传》两卷。向沈保艾处借得颜鲁公《元次山碑》,偶一临摹,以悬腕习之,殊觉吃力,拟此后日日为之,不知有效否?”

“刘千里以电话邀打牌。”

“天时骤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读书,与沈、陈诸君打纸牌,又与刘、侯诸君打中国牌,以为消遣之计。”

“夜与刘千里诸人打牌。刘君已毕业,云下星期二将归祖国矣。”

……

这些日记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胡适爱打牌不假,但这也丝毫不妨碍他读书治学问。

《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留美学生生活的一个自供状,胡适在自述中说,他记了打牌、吸烟、因为感情冲动突然变成一个基督徒,记了他发奋要替中国家庭社会制度辩护,记了他爱管闲事、爱参加课外活动,爱参加美国的政治生活,到处演说等等,还记了他的友朋之乐,对于没有记的则特别加以说明,比如他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影响,为什么札记里没有写也特别作了一个说明。胡适最后说,这是我留学时代的自传。

然而,在《胡适留学日记》还有几个很重要内容,在胡适后来的自述中没有提及。一是关于孔教问题的思考,《留学日记》有诸多记载;二是对中国国事的观察,比如袁世凯复辟、梁任公回国参政都发表了一些看法;第三个方面是胡适对于“欧战”的观察。欧阳哲生认为,可能是由于这三件事在当时的时政环境来看有一定的敏感性,可以说这是胡适识实务之趣的一个表现。

胡适在美国读些什么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唐娒嘉提到了胡适爱在日记中贴剪报的习惯。在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中就曾叙写其与徐志摩同在胡适书房翻看胡适日记的情形,发现胡适的日记“除了私人记事之外,他每天剪贴报纸,包括各种新闻在内,因此篇幅多得惊人,兼具时事资料的汇集,这是他的日记一大特色。”

而《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中的剪贴材料主要包括剪贴报、摄影作品和书信粘贴这三种主要形式,不同的剪贴来源和载体也呈现出了胡适兴趣之博杂、视野之开阔。其中对于政治的关注是其留学日记剪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适在美国时期的阅读也体现在日记里。胡适很喜欢中西对读,如果他一三五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二四六肯定读西方文学作品,比如今天读《左传》明天肯定要挑一部狄更斯,后天读古诗十九首,再后天又读莎士比亚,而且他是非常有自觉地把托尔斯泰《安娜传》和《石头记》、《罗密欧和朱丽叶》和《西厢记》进行比较,当即就写评论,训练自己的书评式写作。

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姜异新认为,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非常缺乏的一种文体,越是留学的时候,他的中国文学功底越来越深厚,这对于研究胡适中外阅读史是不可多得的材料。新文化运动当中胡适是写时评的高手,其实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训练出来的,而《胡适留学日记》的手稿提供了这方面的物证,看到他从一种语言迅速地切换到另一种语言,不断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思维方式不再固定在自己本土,而是走向开放,一点一滴形塑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

在政治热情外,胡适对美国及本国的教育情形均格外留心。唐娒嘉博士认为,这涉及到胡适留美时期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救国”理想的生成。日记还显示出美国教育体系对他深刻的影响。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姜异新指出,《胡适留学日记》中可以看到他怎样从一个不爱运动、不爱社交内向的学生成长为非常阳光的充满活力的留学生,他重交流、互动,利用演讲课锻炼自己说话能力。

胡适的婚恋观:重新探讨其与江冬秀之关系

此次展览中,唐娒嘉博士尤为看重《北京杂记》(一)和《归娶记》的重见天日,对填补胡适留学日记空白,以及对胡适研究而言的重大意义。其中《北京杂记》(一)记录的是胡适1917年9月11日至11月30日的日记,所涉主要是胡适归国后回家探亲继而返京尚未完婚的一段时光;《归娶记》记录的是胡适1917年12月16日至1918年2月21日的日记,所录则是胡适回乡完婚再自家中返京的这段时期。据《归娶记》中对其婚礼的详细记载,胡适有意将改革婚礼旧俗当作思想革命的重要试验之一种,因此考察胡适的婚礼对于理解胡适的婚恋观及其此一时期的思想观念无疑是颇有助益的。

胡适的婚恋情感问题颇为复杂。唐娒嘉博士指出,先前研究中的不少观点将胡适之出轨很大程度上看作是对传统包办婚姻的反抗,因而往往将江冬秀塑造为悍妒无知之传统妇女,刻意忽略了其人格魅力而造成了对其形象的扁平化,而对胡适与韦莲司、与曹诚英等婚外恋的有意美化与诗意渲染,客观上也换得了胡适对婚姻不忠在道德上值得原宥与同情的推论。

而《归娶记》的“出土”使学界得以重新探讨胡适与江冬秀之关系,重新审视江冬秀之形象有了新的可能。胡适对江冬秀在婚礼上的表现、婚后胡适陪江冬秀归宁江村、返京途中为江冬秀所作《生查子》词以及《新婚杂诗》组诗的初稿(与后来在《新青年》发表的有所调整)在《归娶记》中都有记载。对胡适婚礼及与江冬秀关系的考证,对于我们理解胡适的婚恋观及其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相关看法无疑颇有助益,也可以为胡适情感研究和婚恋观研究提供一个更为生动的视角与思路。

胡适日记“放到现在就是个人微信公众号”

除了剪贴报纸,摄影照片作为《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中剪贴部分的第二大来源,主要包括胡适与友人外出郊游、旅行、开会等自己所拍摄的风景照片、友人为胡适所拍小相及胡适与友人的合影等。在摄影部分,胡适着意展现美国的风土人文、博物馆、美术馆等诸多风景。

而除了剪报、摄影之外,胡适还有粘贴友人信札于日记中的习惯。书信作为胡适与亲人联络、与友朋来往论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和日记一样,共同构成了胡适的重要日常行为习惯与思想训练。胡适即曾在日记中粘贴过友人劝诫其不要再吸纸烟的书信、也粘贴过自己寄给挚友许怡荪的书信等等,而他与梅光迪、任鸿隽、朱经农有关文学革命论争的书信粘贴更是不在话下。

姜异新还从文体的传播性质提出了对胡适日记的另类看法。她认为,胡适拓展了日记的功能,把它叫做“自言自语”,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体,并不是私密性的一己日记,也不是文学性的日记,而是以读书杂记为主的思想随笔和文化记录。

图文并茂、公共表达,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回望《胡适留学日记》这一文体,会发现它非常类似于现在的微博、微信的个人公众号,“甚至可以说是新媒体写作的前身。除了不能随时互动之外,其它方面的功能是有传承的,读者从中能够看到胡适强烈的表达欲,有时候一天写几千字,思路非常通达和流畅。”姜异新说。

“材料是学术的生命,出版是学术生命的延长”

研讨会开场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渠敬东教授说:“材料是学术的生命”,商务印书馆资深编辑孙袆萌接着这句话说:“出版是学术生命的一种延长”。

2012年,胡适作品成为公版以后,作为编辑的孙袆萌坦言,自己的心态很矛盾,也很微妙。一方面,一个知识产权或者是一个大IP进入公共领域,对出版人意味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引发一种低水平的竞争,或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2013年至2014年左右,甚至有把胡适鸡汤化的出版倾向。

她认为,进入公版后,严肃的学者和出版人反而应该定下心来,不要过早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没有了紧追慢赶的版权竞争,可以仔细地把整理、汇编、校勘,对新的研究、新的资料的开采、对比做得更细致和深入。“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出版,大家可以把步子放得更慢,眼光放得更远,做一些对长期的研究或者是对学术史有所交代的工作。”

另外,孙袆萌还建议出版和学术可以更早地结合。出版虽然应该是学术之后的成果,但是出版不应该仅仅是学术研究成果后知后觉的固化。在资料的整理、成果的体例、校勘、细节呈现的形式上,编辑都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介入。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