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南昆山的竹子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23日        版次:GA15    作者:刘雪 梁艳燕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一3班 吴同 

指导老师:向琴

暑假一到,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南昆山夏令营的征程。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受COVID-19疫情的影响,我整个学期都没有外出,更别说去那么偏远的山区了。夏令营的活动精彩纷呈,夏令营的老师热情奔放,夏令营的伙伴团结友好,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南昆山营地那漫山遍野的竹子。

当夏令营的巴士徐徐驶入南昆山营地时,绿蒙蒙的竹浪便扑面而来,一片片的竹林密布于一个个山峦上,微微摇晃着,十分安静而动人。我闭上眼睛,仿佛能闻到竹子的香味。一阵风吹来,还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吟唱,迎接我们的到来。这时,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清代诗人郑板桥的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到达营地后,放下行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营地。整个营地被竹子包围着,别提有多凉爽了。暗红的、翠绿的、浓黄的,各种各样的竹子,有的直冲云霄,有的横贯溪流。走近看,竹竿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粉尘,纤细的枝干上冒出几片薄叶,上面躺着几颗晶莹透亮的水珠。

我们还发现一个竹节上长出来的竹枝的数量各不相同,有的是一枝,而有的是两枝。老师告诉我们,从下往上看,第一个生长竹叶的竹节上,有一枝竹枝的是雄竹子,有两枝竹枝的是雌竹子。只有雌竹子第二年会生长竹笋,雄竹子只有一季的生命。这里的村民就是这样判断来挖竹笋的。听了这话,我不禁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

在接下来的几天营地生活里,我发现原来竹子不光外表美,更是内在美。这里的人们把竹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竹子内空外直,韧性好,不易断,南昆山上的村民们大部分都用竹子来做房屋的顶梁。老师还教我们制作竹碗、竹筷、竹杯、竹笔筒、竹篮,我们非常享受能自己亲手制作的过程。劳动后的成果,更是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南昆山上的人们就连吃也离不开竹子。比如说,刚出土的竹笋就是一种美味,适合炒、炖、蒸、煮等多种烹饪方法,各有各的口感和味道。此外,这里的竹筒饭,绝对称得上是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将糯米和腊肉放入竹筒内部,然后将其放上蒸笼,20分钟后就能吃到香糯可口的竹筒饭。竹子的清香,糯米的香甜,全都完美地融合在竹筒饭里,叫人吃了还想吃。夏令营的老师还教了我们制作竹筒饼,那是一种甜而不腻的零食,我们还带了一些回家孝敬父母。

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这里的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也离不开竹子。晚上,老师拿来几根又粗有长的竹子,教我们跳起了竹竿舞。我们伴着篝火,听着音乐,踩着节奏,跳得大汗淋漓!我还发现细一点的竹子被制作成了竹笛,声音宁静而悠扬,更细的竹片做成了鲁班锁那样的小玩具。一位老师甚至直接拿片竹叶就能吹出美妙的歌声。真是太厉害了!

在参加夏令营之前,我对竹子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万万没想到一棵普普通通的竹子会有这么多的妙用。这次夏令营让我全面了解了南昆山的竹文化,也刷新了我之前对竹子的看法,让我明白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南昆山的人们离不开竹子,正如大诗人苏轼所说:“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我不禁对南昆山的竹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些竹子也许没有牡丹那么富丽堂皇,没有松柏那么高大伟岸,没有桃李那么妖艳欲滴,但它们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献给了大地,把幸福带给了人们。

  点评

写竹难免不写竹的高洁,但本文却能从竹子实用性的角度切入、选材写作,体现了作者于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竹笋可食用,竹子可做成生活器具,竹筒可用来制作美食,竹子还可制成竹笛以供娱乐,竹子全身是宝,正如作者所引用苏轼的话语:“不可一日无此君。”作者多角度叙写了竹子的实用性,散而不乱,并能借助一些过渡句,自然而然地勾连上下文,以使文章中心突出。若作者能稍稍提及“南昆山竹子”与其他地方的竹子有什么不同,将会更好,否则,文章所写的竹子之用放之四海皆准。(广州市第六中学 冯荆)

本期主持南都记者 刘雪 梁艳燕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