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花都:

“一元钱”撬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05日        版次:GA06    作者:莫郅骅

村民在卫生站就医。

邱华是儒林村卫生站的全科主治医师,来到田间探望自己的病人。

一元钱的价值,可以是一支铅笔、一包纸巾、一颗棒棒糖、一枚鸡蛋。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环境下,“一元钱”不仅能看一次病,还能撬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彰显民生效应。

用“一元钱”看病,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至今坚持了12年。2008年5月1日,为保障本地区45万多名农民的基本健康,花都试点落实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工作(后简称“一元钱看病”):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每次只收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据统计,从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底,花都区村民享受诊疗服务1126.2万人次,为农民直接减负18845.2万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就证明了,老乡的健康是健康服务的一个短板。”扎根基层数十年,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院长凌济忠一直参与医疗体系卫生改革,补齐健康短板。而像老凌这样的医护工作者太多了,“一元钱看病”政策,让他们亲手将村民“小病拖、大病扛”的习惯写入了历史。

为什么是“一元钱看病”?

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的相关负责人领着南都记者走进医院大厅,一侧的几块展板上,记载着花都区全面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新路径的显著成果,“一元钱看病”模式也在其中。此时是6月12日下午2点40分,大厅里不时有就诊的村民来往。

邝阿姨正在家庭医生诊疗室里等候取药,前一天,树上掉下的虫子将她手背咬了一下,肿了起来。还没等南都记者询问,邝阿姨的声音就高亢了起来,“一块钱,就需要一块钱”。她口中的“一块钱”,指的是她来这儿看病只花了一块钱。“去药店买药要花五块钱,这里便宜多了,感谢党和政府啊。”她说。

那天下午,花山镇儒林村村民、80岁的罗汉滋也去到了村卫生站,他患有20多年的高血压,几乎每个星期都要问诊一次。挂号、看病、拿药,整个流程下来,也只花了一元钱。

“我们去镇上看病不方便,以前去药店买药,一个月要花两三百块,现在就4块钱。”罗汉滋说。

这人见人夸的“一元钱看病”模式,花都已布局多年。

据了解,为解决45万多名农民的基本健康,2008年5月1日,花都区就开展“一元钱看病”试点工作,并在2010年9月1日在全区196间村卫生站全面铺开。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收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足不出村即可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2016年,“一元钱看病”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医保的衔接,按照“先医保制度报销+后财政补助”的标准,村民在村卫生站就诊先行医保门诊报销,自付部分由区财政予以二次补助,强化了医保与政府风险共担机制,改变了村民的“小病拖、大病扛”的就医习惯和思维定式,树立人人健康应从关注治小病开始的理念,有效遏制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为什么不完全免费?凌济忠说,过去确实是“免费看病”,“卫生站就在村民的家门口,如果他们有事没事就进去拿一些药,有时候放在家里也没吃,这样就造成了浪费。”他说,“一元钱”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还是要有付出,要防止浪费。

据统计,2010年1月到2020年4月,花都区财政拨付村卫生站新建维护经费1420.7万元,“一元钱看病”药品耗材费18845.2万元,累计就诊约1126.2万人次。

“一元钱看病”容易吗?

只花一元钱,看病是不贵了,那“看病难”呢?花都采取了家庭医生签约的举措。

邱华是儒林村卫生站的全科主治医师,1999年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经花都区政府统一招聘,成为入编的村医,在此站工作了十年。她是花山镇1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的一员。

“我们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负责2-3个村级站,由中级职称医生担任团长,每个团队由团长、本村乡医、护士、公卫医生等5位成员组成,做到服务下沉。”凌济忠介绍说,村民如有身体不适,可以先去村级卫生站,如果病情严重,可由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负责转入门诊、住院或上级医院。

不仅如此,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还与村民们建立了不同常见病的微信群,方便村民们及时咨询,罗汉滋就在“儒林高血压”微信群里。通过微信群,村民还可以预约家庭医生上门检查,医生也会不定期关注村民身体情况。6月12日下午,邱华背着医药箱,前往村民钟玉英家为她量血压、检查咳嗽等问题。

“其实并不是说看病真的难,而是基层群众要找到高水平的医生难,他们最相信的还是那些中高职称的医生,这几年我们就重点在这方面努力。”凌济忠说,通过引进和培训人才,花山镇卫生院现有工作人员285人,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已达到56.9%。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全科医生48人。“这两年,我们招聘的都是本科以上的乡医,中医要求研究生以上,个别卫生站还有研究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据了解,目前,花都区实际注册在岗的全科医生达381人,每万人口配备全科医生约3.44名,处于全国的上游水平,提前达到并超过2020年的配置要求。

“一元钱看病”如何养活医生?

看病便宜了,村医的待遇是否也相应降低了?

据了解,目前花都区编制内村医年收入包括财政补助、“一元钱看病”收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和40%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编制外村医除了财政补助少一点,其他跟编制内医生一样,而且每年还多两万元公共卫生职能补助。凌济忠提到,卫生院会对村医进行考核,根据得分,拨付公卫服务经费和乡村医生补贴。

“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医生的收入每年提升幅度都比较大。”凌济忠提到,近年来花都区取消了“收支两条线”的补偿方式,并实施“两自主一倾斜”,即绩效工资允许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实行总量管理;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中,自主确定提取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并允许在绩效工资总量里按有关规定自主分配,灵活调整基础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并向临床一线和关键性岗位倾斜,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我们去年收支结余450多万,其中60%用于奖励职工,40%用于医院发展。”凌济忠指了指身旁的电梯,“我们安装了新的电梯,能够更好地让农村的病人感受到更方便、更贴心的服务。”

经过十来年的探索,花都区已形成“五化”为特色的花都医改样本,包括硬件建设标准化、业务操作规范化、基药使用免费化、区镇村管理一体化,以及农民健康服务一体化。乡医在看好病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承接镇卫生院下沉的40%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农民疾病发生。

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花都基本建立了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拓宽卫生服务领域,近几年区内就诊率约为90%,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实现业务量、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待遇、群众健康素养、社会满意度的“五个提升”。

“农村病人医疗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医生也获得了提升,医院获得了发展,政府就获得了民心。”凌济忠表示,为继续补齐基层健康短板,未来不仅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技术力量下沉,还要提高医保支付比例,“让更多慢性病的好药都能够下沉到基层,尤其是卫生站,让普通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提升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