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居老人防骗,要从建立和丰富社会联系着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17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广州72岁的孤寡老人李阿姨,从去年开始为改善睡眠到一按摩店按摩,在此期间按摩店多次推销价格在130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心脑调理”“血液净化疗程”等项目。可是,在李阿姨分多次共交纳超10万元按摩费进行治疗后,失眠情况并未得到改善。

李阿姨认为实际使用与宣传不符,多次向店方要求退款,店方却以“疫情期间店内资金周转困难”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南都记者将相关情况反映给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光塔所相关负责人,经调解,涉事店家负责人答应退还10万元按摩费用。同时,该店被立案调查并责令限期整改。

对孤寡老人玩套路,理应被钉在欺诈鄙视链的最底层,对于这类严重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严肃查处很有必要。事后惩处当然很重要,但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干预也不可忽视。从报道细节来看,李阿姨可能并不符合传统的受害者形象,但表面并不困难的老人也会面临随着时代发展而横亘在前的新困难。这些困难未必是经济上的,而主要是独居老人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据南都报道,李阿姨的儿子早已病逝,6年前老伴也不幸离世,李阿姨主要的社会联系被切断,如果没有新的社会联系填补其中,就容易导致社会认知与社会实际脱节,进而上当受骗。李阿姨睡眠质量不好,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来到涉事店铺,起初她只在店铺里做了脚部按摩。消费过程中,门店按摩师不断为她推荐其他按摩项目,而且价格不菲,李阿姨见脚部按摩后“还挺舒服”便开始考虑高价按摩项目。按摩师多次向她宣称,这些高价项目可极大地改善睡眠质量,而如果不加项目持续按摩,会有患上癌症的风险。同时,为了让李阿姨及时支付相关项目费用,还有自称“北京而来”的“专家”亲自带她到银行取款。

行走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从报道的案例细节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消费过程中店家一步步与李阿姨建立信任,利用信任推销产品和服务;又如,利用“恐惧诉求”宣称不持续按摩可能患癌症,令李阿姨产生恐惧;再用“专家”光环博取受害人信任。这些欺骗手法并不新鲜,但对于“身在此山中”的李阿姨来说,若没有其他人从旁提醒,很容易被治好病的诱惑和得癌症的恐惧给吓唬住,进而受骗掏钱。

李阿姨的经历不是个案,类似的受害人主体时常见诸报端。有人假扮宗教人士“作法”替孤寡老人消灾,最后盗取老人家中现金财物;有人以“老伴”交往的名义索要和骗取生活费。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受骗老人要么空巢、要么独居,社会联系的缺乏让这类群体极容易轻信他人,并一步步落入设好的骗局。

对于此类事件,媒体报道固然重要,但建立一套持续运行的机制或许才能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效果。而基层社区工作者有必要积极介入,很多时候,骗子的欺骗手法并不高明,通过日常聊天就可能发现进而堵住漏洞。社区工作者多登门,只是防止独居老人被骗的方式之一,关键仍在于如何丰富独居老人的社会联系。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