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广州眺望海上丝绸之路

“大家访谈·海上丝路”第一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14日        版次:GA09    作者:

汉德里克·董克(Hendrik Doncker)绘《世界地图》(局部),1666年,阿姆斯特丹。

从“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提出至今,已过去一百多年。随着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一段逐渐清晰的历史——即便在遥远的技术条件有限时期,人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浩瀚海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东西方的交流始终存在,并且持续了两千多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实证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世。

众所周知,中国诸多城市,如广州、泉州、宁波、南京、澳门等20余城联合起来,正在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多个国家、多个文明体的大型国际间的合作,显而易见,厘清其中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我们从今人的角度去遥望曾经繁忙的海上通道,这条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艺术、商业、宗教交流与传播的大动脉。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一直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学术理论研究探讨、文化遗存的研究与保护为先导,让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更好地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申报,这是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公室、广州市社科院联合南方都市报共同发起本次系列访谈的出发点。

“大家访谈·海上丝路”将邀请国内外富有成果的学者进行对话,将代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一呈现,通过对话,学术性的专业壁垒可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消解,而诸多历史细节的娓娓道来,将吸引更多读者对这一历史课题发生兴趣,进而关注并参与其中,客观上来说,这是一次饶有意义的学术普及。

本期采访的学者是慕尼黑大学的著名汉学家普塔克。普塔克教授的研究卓有成就,著有《中国、葡萄牙与南洋:海洋与商路,宗教与贸易》等。他于2007年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书,叙述了航海活动兴起之初到近代的数百年时间里,从东亚到东非的漫长航路和历史。与布罗代尔专注于地中海的视角不同,普塔克教授更强调的是从东往西的视角。而基于海洋的特殊地理空间,与陆地历史之间的微妙区别,他把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整体的想象,以小型镶嵌的碎片的形式,还原了一个各地域空间之间的融合过程,从而叙述了一个文明形态各异却最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整体的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地域之广,东西方文化与经贸往来之重要,对于历史,对于现实,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本次的系列访谈,既能呈现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鼓与呼,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多启发,更希望为今人重现这条人类曾经重要的历史通道的辉煌篇章,那些岁月斑驳的建筑遗迹、形态各异的文化风土,以及无数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人与事。

  详见A10-11版·大家访谈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