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连平县三洞村茶农谢舒雯:

组建种植合作社 带领村民种茶脱贫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1日        版次:GA08    作者:夏嘉雯

谢舒雯在三洞村茶叶种植基地上采茶。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河源市连平县顺意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受到了影响,山茶的销量较以往大幅下滑,但其负责人谢舒雯并没有因此被击垮。经过多年探索,她终于找到解决茶汤苦涩问题的方法,山茶品质得到大大提升。这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等到疫情过去,家乡的山茶将再次迎来春天,茶农的生活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城里白领回乡种茶

在广东连平县上坪镇三洞村村民们的眼里,谢舒雯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种茶能手,更是当地茶农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这位村里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戴着眼镜,头发披肩,虽然自称农民,但身上还是表现出一股书香气质。

2000年,谢舒雯从佛山科技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珠三角城市务工,从基层员工到行政主管,薪酬待遇不断上涨。虽然攒钱多了,但她心里清楚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在外打拼了七八年,她离开深圳,和丈夫一起回乡创业。

家乡三洞村是连平县上坪镇最为偏远的贫困山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产品为生,收入普遍较低。“我们那边气候和土质很适合种植山茶树,一直以来不少村民家里都会自种一些。”谢舒雯说,家乡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在圈子内口碑好,有时候还供不应求。但这样的优质绿茶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矿”。

回乡后,她从管理自家的两亩多茶山开始,“先试试,看看效果,可以的话再扩大。”谢舒雯说,前期茶叶生意只能算是她的“副业”。“我们种茶叶的,起码等到第四年才能有收入。”谢舒雯告诉记者,种茶前期需要租地、购买设施设备,投入不小。为了维系经营,她免不了一边务工一边打理家乡的茶山。

为村民“讨路” 帮村民卖茶

为了做出品质好茶,谢舒雯虚心请教老茶农,钻研种植、加工技术,她的茶叶售价不断上涨。2009年,谢舒雯加大投入,扩大山茶种植面积达10多亩,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一下子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谢舒雯介绍,三洞村三分之二的村民都有种茶,但数量少、分布散、销路单一,基本是自产自销。到了收成季节,村民采摘茶叶后手工制茶,再送到县城去售卖。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茶的品质不稳定,茶叶价格也难以提升。她还清楚记得,2010年的采茶季,因天雨路滑,村里有农户在骑摩托车到县城卖茶时,因路滑摔倒在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

这一摔让谢舒雯触动很大。她意识到村民脱贫致富很大程度上受到村里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路通才能财通。”没有水泥路,村民出行不便,农产品外销也受影响。于是,修路就成了谢舒雯心里最牵挂的事。在她的呼吁推动下,三洞村的交通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除了为村民“讨路”,这位人大代表还教村民种植管理茶树,帮他们的茶叶寻找销路。在她的带领下,现在三洞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少则三四亩,多则数十亩。为了更好地打造茶叶品牌,她在2015年牵头组建了顺意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专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

“我们合作社现在30多户村民跟我一起搞茶叶,通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包装,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据谢舒雯介绍,如今基地茶树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占到了全村茶树面积的六分之一。以前农户的茶叶才五六十块钱一斤,现在能达到300块,村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

做品牌 抓好山茶品质关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谢舒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益求精。“以往茶叶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强化品牌有助于稳定茶叶的质量。”谢舒雯告诉记者,三洞村的山茶虽然已经有了专属品牌,但茶汤苦涩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其茶叶的消费群体还不够大众化。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谢舒雯多次走访台湾的种植基地,请教台湾的制茶师傅,引进全新制茶工艺。今年4月,全新一季春茶上市,老茶客品尝过后纷纷大力点赞:涩味不见了,茶香也更容易散发出来。“这问题解决了,我们才算是真正有所突破。”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按无公害、有机茶的标准管理,打造了“玉仙堂”等品牌。在谢舒雯看来,品牌代表着质量。“宁愿少收,也要保证农产品品质,不能糊弄消费者。”

谢舒雯说,“接下来,我希望通过自我学习、引进技术帮到更多茶农,让他们的茶叶品质有所提升,价格更上一台阶,农民赚更多的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统筹:南都记者 吴璇 江英 汪建华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叶志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