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陈海佳建议:

培养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19日        版次:GA08    作者:夏嘉雯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质量检定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 新华社发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才,全国政协会员、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佳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中国防疫科研管理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防疫科研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全,必须要从战略上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并为长远谋划。”今年全国两会,陈海佳针对防疫科研提出“培养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队”“变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增强防疫科研与临床防控实践结合”等建议。

呼吁变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应对,一方面我们在防疫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结合方面做得不足,另一方面在早期研判病毒的毒性及传染力时不够准确和果断,导致后期比较被动。”陈海佳表示,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中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以及生物安全法制的缺失。

为此,陈海佳建议国家培养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队。一方面选拔培养一批国家防疫科研首席科学家,在经费、团队、科研管理、薪酬等方面,对入选专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面借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以目标为导向、重视实践,改革我国高等综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生物医疗、病毒防疫领域等基础前沿医学研究人才,并作为国家人力资源战略执行。

与此同时,陈海佳还建议,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也要随之进行改变。第一,防疫科研立项要向基础研究倾斜,把干细胞研究、病毒研究等纳入防疫科研的基础研究领域;第二,防疫科研经费要整合集中管理,按照科研线路图所要实现的各个研发目标以及对目标的贡献大小来分配;第三,防疫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纠正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风向标,以谁在最短时间内精准识别毒株、研发疫苗、特效药等为评价导向。

“防疫科研与临床防控实践结合也要加强。”陈海佳表示,在实操层面,要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疫情的实战演练,让防疫科研队伍在一线练兵,加强防疫科研、临床、疾控条线联合战“疫”日常演练,在非战争环境下的突发疫情中早准备,早磨合,增强协作配合度。

为疫情防控相关知识产权开辟“绿色通道”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海佳第一时间带领科研团队联合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全力攻坚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方案。“这场抗击疫情战役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离不开防疫科技攻关,更离不开创新。”陈海佳说,对于抗击疫情的特效药、疫苗的研发,以及防疫相关的诊断治疗的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知识产权起到关键的作用。

时间就是生命,疫情期间科研攻坚刻不容缓。为此,陈海佳建议,对从事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效治疗生物医药、化药、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创新医疗器械或防疫相关产品生产研发的企事业单位提出的快速备案、快速预审、优先审查等服务需求予以重点支持,缩短疫情防控相关的专利审查及授权时间。

此外,陈海佳呼吁,政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主体将生物医药、细胞治疗、云计算等专利技术应用到疫情防控的场景中,满足疫情防控一线需求。同时,开展更多疫情防控相关技术分析和需求对接,推动数据资源和平台共享,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应用服务。疫情相关知识产权培育生态也要进一步优化,比如改进针对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融资引资的可获得度和便利度。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