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级农村学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19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阅读是教育公平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一个方式。”日前,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长江教育论坛上透露其准备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案,建议将农村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像过去抓营养午餐那样,对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进行一次标准化的改造”,出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

图书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对公众而言并不陌生,一直以来,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各界都在持续性地采取送书下乡、文化扶贫、建设乡村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但也要看到,农村场景下的图书馆建设,亦存在包括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低、运营效率不甚理想等问题。而此番朱永新从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切入话题,其公共价值不仅在于呼吁以国家规划介入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可能更在于尽可能发挥学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

诚如朱永新所言,农村学校的图书馆也随着近年来学校整体硬件建设的提升有了较大改观,但在图书设置、内容选择以及常态化运营上依然不乏缺陷,“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合理的图书设置,大部分学校图书馆的书根本不适合这些孩子阅读”。阅读让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有机会增进见识、扩大视野,而无合适阅读内容这样的尴尬,迫切需要通过更科学、健全的图书馆升级工程来改变。

一定程度上,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可能也或多或少地沿袭了不少地方农村图书室的通病。与工程性的房屋搭建、改造同步,对馆藏图书进行某种一次性配套,图书跟馆舍都试图“一步到位”。或者在历次送书下乡、爱心捐赠活动中,作为图书接收方缺乏对图书品类的主动选择,无法根据图书馆更新、储备需要和阅读者的现实需求进行馆藏图书配置。实际效果层面,农村(学校)图书馆只能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考核、平时更多时候大门紧锁的机构,导致图书馆的公共价值降低,形成读者不愿亲近、图书馆又无力进取的恶性循环,可能这也正是朱永新所忧虑的馆藏图书“根本不适合孩子阅读”的现实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城乡,图书馆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建设投入。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从有效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到馆藏图书品类、内容的合理设置和常态更新,再到开放借阅机制的人性与便捷,都应当成为农村学校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的核心内容。农村学校图书馆的升级改造,需要保证其运营的常态化,确保学生与图书馆的紧密联系,降低学生进入图书馆的门槛,提高馆藏图书的使用率,应当说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遴选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其专业、识见与眼界,不仅可以体现在对图书的选择、分类管理上(学校图书馆的品类更新、藏书范围,要具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帮助读者养成更健全的人格),还可以发挥在增强与读者的黏性、提高图书馆在所在区域的受欢迎度和影响力等各方面。对此,不少社会公益力量的乡村图书馆实践亦有颇多经验,而按照朱永新的提案,农村学校图书馆升级改造项目的国家介入,除了资金上的财政支持,有关方面也可以动员更多专业力量,在书籍品种选择、推荐上提供智力支持。

以书为媒的城乡互动,应当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渠道和方式,农村学校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可以更饱满。不仅如此,农村学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还应当有能力走出校门,在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要能辐射到家长、青年甚至更广泛的群体,让学校图书馆也成为当地居民乐于亲近、便于亲近的农村文化场所。

图书馆通常被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农村学校图书馆同样应当肩负起回馈和建设乡村的使命。此番朱永新的提案中,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因“农村”和“学校”元素的加持而具有更深远的公共价值: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学校和它的图书馆要能在农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